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作为来自教育界的代表,我特别关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的教育问题。虽然所用篇幅不长,但却指出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总理在报告当中谈到的教育问题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期待和重托。”5 日下午,在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全体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杨震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向与会人员深入剖析了高校师生中存在的“三从”现象,并以阐释科学“三个层次”为切入点,畅谈科学培养人才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会后,杨震代表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并与记者深入探讨了教育体制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问题。
多年的高校党务管理经验与教学实践,让杨震代表对我国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现在,学生和教师中间普遍存在‘三从’现象: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一方面,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动手、动脑能力较差,缺少社会实践与磨炼;另一方面,教师不沉下心做学问、搞科研,而一味地照本宣科、闭门造车。“试问,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培养出人才吗?”杨震代表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建设、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杨震代表认为,培养高端的科技人才仍是当下各大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但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而这“三创”能力恰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严重脱节,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大学实行专业细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差’,关键在于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科学’理解得不够全面。”
杨震代表认为,“科学”的完整含义分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科学精神,第二个层次是科学方法,第三个层次才是科学技术。而现在,人们往往将“科学技术”片面地理解成“科学”。“我们培养的人才如果不树立科学的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也很难成为高端的科技人才。”
因此,杨震代表建议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化改革,跨学科跨门类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德与才、科学知识与人文素质、传授科学知识与心智养成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能否协调好,也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导向问题,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是否全面、平衡、发展,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成熟的问题。
柏拉图在《法篇》中曾指出:“教育是造就好人的方式。”杨震代表建议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要把基础文明教育(他律)、修身成才教育(自律)、理想信念教育(为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
说到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建议,杨震代表表示,高校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全面培养为导向,以打破传统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考试方式等进行改革,改变“一考定终身”模式;以权力下放为核心,增强办学活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所有的教育体制改革都要在制度规范内进行,所有的权力运行都要在制度规范下运行;坚持“分槽饲养”,个性化培养学生;将社会实践纳入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中。
教育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更能够支撑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更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杨震代表说,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认真践行好十八大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刊记者/王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