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家教育经费总量需求缺口巨大,一边是不少地方虚报在校学生人数,套取义务教育经费补助资金。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称,作为初中学校的湖北省阳新县白沙中学2010年虚报学生人数多达3119人,领取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按照当年每生每年500元标准,领取补助资金约156万元。而这在阳新县并非个案,甚至一些已经撤销的学校,也还领着补助资金。对此,阳新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并不否认。
实际上,虚报人数以套取国家教育经费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在此之前,河北、安徽、甘肃、湖南、重庆等多个地方都查出类似情况。其中,安徽省界首市“做法”还被教育部作为“典型”加以详细通报,最终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严肃处理,免去了界首市教育局局长职务,并追缴套取的663.5万元教育资金。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为了让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学”,国家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不仅有效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打破了多年来制约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瓶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对于巨大的需求缺口来说,目前国家所投入的教育经费还是有限的。如何使用好这有限的补助经费,这就必须做到如大家所说的“花在刀刃上”,实实在在地补助到每个学生头上。
若地方套取补助资金成风,必然加剧教育经费早已紧张的程度。
因此,要尽快从制度上堵住套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漏洞: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申请、拨付的信息公开,包括公开申请学校的学生人数、具体姓名及住址,申请获批后拨款总额度、拨款对象信息,保障公开透明运作。事实上,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很轻易就可以做到这些信息公开。
同时,完善监督机制,更重要的是开辟社会监督渠道,让学生家长及公众参与监督。
而一经发现违规单位和个人套取教育经费,应坚决依法依纪惩处,追究班主任、校长、教育局长及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以杜绝类似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