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国计与民生

——回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2011年

金果林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02-0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2011年这样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年份,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围绕大局,扎实有序地依法开展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紧紧扣住“国计”与“民生”这两大主题,卓有成效地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使人大工作更加务实深入、有声有色、富有实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风声雨声百姓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回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011年的全年工作,一桩桩、一件件,凸显的是大局意识,袒露的是民生情怀,突出的是担当风骨,透出的是使命底色,投射的是前瞻目光,践行的是科学发展理念。

摄影/刘磊

20111231日,星期六,2011年的最后一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里,灯光璀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正在这里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相关的会议议程。

卓有成效地履行法定职责

在这天的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关于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决定,决定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各项草案、报告、法律解释、国际协定以及人事任免的决定。

随后,吴邦国委员长发表讲话,要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紧密结合人大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努力做好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会后,常委会组成人员听取了有关国际形势的专题讲座。

全国人大常委会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了2011年,迎来了2012年。

对于我们的共和国来说,刚刚过去的2011年,可以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又一个不平常的年份。这一年恰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又一个十年崭新航程的起航之年,是中国“十二五”宏伟蓝图正式实施的开局之年,是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式面对世人的亮相之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告成元年。而同在这一年,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金融危机深度蔓延,欧债危机幽魂不散,全球经济前景诡异迷离,各种不确定性犹阴霾密布,考验与希望同在,压力同动力并存。

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年份,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外环境,在中央的领导下,我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连续出招、果断应对,拨迷雾,躲暗礁,以坚定有力、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了中国的经济航船能够平稳地行驶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在这其中,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围绕大局,扎实有序地依法开展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紧紧扣住“国计”与“民生”这两大主题,卓有成效地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使人大工作更加务实深入、有声有色、富有实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

紧紧围绕国家的工作大局

2011年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富有前瞻性地开展听取报告、分组审议、专题询问、执法检查、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各项工作,想大局、议大事,论实策、出实招,在关键时刻为推动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做出了贡献,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本色。

众所周知,2011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即“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年份。因此,“十二五”能否在这一年开好局,对于我国能否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使“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延续辉煌,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事先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2011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经过认真审议,高票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二五”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抓住战略机遇期抢到了先机。大会之后,全国人大财经委及时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汇报,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由于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向影响,我国在2011年开年之后,出现了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宏观调控受到严峻考验。在这种“两难”的形势之下,全国人大财经委连续几个季度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对此进行了深入而理性的分析研究,及时提出“当务之急是防控严重通货膨胀”、“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生存处境”等意见和建议。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也结合审议国务院关于计划执行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切实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稳定性”、“治理通胀应为企业减税”、“正确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等重要意见。

2011年的这种严峻形势下,如何能在逆境中确保牢牢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始终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不放松,坚守住“调整经济结构”这个主攻方向不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专门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报告,并进行了深入认真的审议,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步伐、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政策引导”、“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切实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等意见和建议。

“国家账本”的账目编制得怎样?国家的“钱袋子”支出得如何?对于这样关系一国财政、治国理财的大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1年不仅按惯例继续听取并审议本年度的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上年度中央决算报告与审计报告,还专门针对中央决算报告进行专题询问。在专题询问过程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转移支付、财政支出绩效、粮食补贴发放、教育经费支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县级财政困难等问题十分关注,向到场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出询问并道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农村土地承包法贯彻落实得如何,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关系到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大局。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18月对这部实施了近十年的法律启动了执法检查,由多位副委员长带队检查,并在12月份第二十四次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

2011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的第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一些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基础性法律,开展了一系列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行政强制法从1999年开始酝酿制定,历时12载、5次审议,终于在20116月份第二十一次常委会会议上获得表决通过,从而完成了我国行政立法的“三部曲”。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8月份第二十二次常委会会议上首次提请审议,这是素有“小宪法”之称的刑诉法在时隔15年后再次迎来大修,引人关注。

20112月第十九次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一次就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这是中国自第一部刑法制定以来首次减少死刑罪名,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政策取向。

出境入境管理法等法律草案、预算法和民诉法等法律修正案草案也进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议程。

情系百姓紧贴民生热点

2011年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多次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和多场专题询问,其主题都紧贴民生热点,直面社会难点,凸显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浓浓的民生情愫。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十三亿人民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此一直牵肠挂肚。在制定了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6月实施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当年就对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出于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关切,20113月全国“两会”结束之后仅仅十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再次启动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多位副委员长亲率检查组奔赴各地实地检查。6月份第二十一次常委会会议就安排听取和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委员们就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加强源头治理、防止滥用添加剂、实行大部制监管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就业乃民生之本”,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特别是切实解决困难职工、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劳动保障问题,涉及到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民生福祉,始终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的重大民生议题。针对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出现的一些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新问题,2011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劳动合同法第二次执法检查,由三位副委员长带队,各检查组深入各地,到生产一线倾听劳动者的心声。10月份在第二十三次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听取并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提出了规范劳务派遣、推进同工同酬、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约率等许多建议。

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确保“老有所养”,不仅是“十二五”规划的重大社会课题,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2011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启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多位副委员长带领检查组分路检查,并于8月份在第二十二次常委会会议上报告了检查情况。委员们在审议中就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龄工作机制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201171日起正式施行的社会保险法,被人们称为编织社会保障网的“守护神”。这部法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关于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支架作用,是履行“让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庄严承诺的法律保证。为了宣传好这部法律,全国人大财经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协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于7月份联合开展了“社会保险法宣传周”活动,吴邦国委员长亲自为这一活动作出批示。

专题询问呼应民生关切

“居者有其屋”是中国老百姓长久以来一个最基本的生活愿景。圆百姓安居之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使低收入家庭通过保障性住房来改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如何使这样的德政工程“好事办好”,全国人大常委会非常关心,10月份在第二十三次常委会会议上,不仅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还在次日分组审议了报告,并且在第三日专门举行联组会,就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问题展开专题询问。会上,十几位委员分别就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设计、保障范围、建设进度、资金保障、分配管理等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向受国务院委托到会应询的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和银监会等相关部委负责人连续发问,其民生关切殷殷可鉴。

教育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和国家兴衰。因此,在每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有关教育的议案和建议都占有相当数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实行。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其执行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1年的最后一次常委会会议上,专门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实施这一规划纲要情况的报告,并以大联组会议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询问。教育经费如何确保、教育投入如何增加、教育资金如何监管、校园安全如何保障、农村中小学布局如何调整、职业教育如何提升、素质教育如何推进、民办教育如何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如何扶持等等,成为了当天委员发问的重点,直指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要害,呼应了老百姓的重大民生关切。

立法彰显民生保护

聚焦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的立法工作,可以发现同样贯穿了民生这一主线,多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关乎民众切身权益,切中民意,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20114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个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当时执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两次认真审议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630日下午,第二十一次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从当时的2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并于201191日起执行。经过这一调整,全国约6000万工薪人士不需再缴个人所得税,大大降低了中低收入人群的纳税负担,被有的媒体评为“2011经济领域法规之最惠民篇”之首。

此外,10月份第二十三次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了精神卫生法草案。这一立法将从法律上规范精神卫生服务,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草案规定的两种复诊、两次鉴定制度,将有效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以保证公民合法权益不因滥用非自愿治疗受到侵害。

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草案历经三审终于在12月第二十四次常委会会议上通过。这一法律明确和强化了用人单位的责任,扩大了诊断机构的范围,为劳动者破解职业病维权之困提供法律保障。2月份第十九次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对食品安全犯罪加重刑罚,将危险驾驶和恶意欠薪入罪,彰显了对民生保护的立法意旨。

“风声雨声百姓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回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011年的全年工作,一桩桩、一件件,凸显的是大局意识,袒露的是民生情怀,突出的是担当风骨,透出的是使命底色,投射的是前瞻目光,践行的是科学发展理念。

2012年已经到来,吴邦国委员长说,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相信在这样一个特殊年份,十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会继续扎实地依法履职尽责,使人大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在自己任期的最后一个年度里,再向人民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2年第1期 责任编辑: 谢先红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