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事故应急管理

张兴凯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9-19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张兴凯委员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社会管理的大环境是燃烧的城市、蒸腾的社会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疏失或者纰漏,都可能被一个微小的激励所引发放大。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的是事故灾难将要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阶段,该阶段社会高度关注,任何微小的处置不当,都可能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干法律的应急法律法规体系、以安全生产法为基干法律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应急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仍然频发。特别是今年7月份以来,接连发生了“7·22”山东威海市交通运输集团卧铺客车在河南信阳境内高速公路燃烧特别重大事故、“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使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回顾近几年发生的众多重特大安全事故,共同反映出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以科学的应急机制来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这是当今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根据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内外应急管理研究现状,我认为,重大事故应急机制主要包括:监测与预警、事故信息报告和共享、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应急协调联动、应急决策、社会动员、调查评估机制等。

一是监测与预警机制。监测与预警是进行科学监测、数据加工、事故及其预期应急措施预报,将科学的信息转化为公众可以理解的警报,以便在信息发布时最大限度地广泛传播,促使社会公众及时采取响应行动。监测与预警是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内容包括重大事故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在监测与预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前重大事故应急基础信息数据库、监测网络,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进行监测,及时汇总分析事故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重大事故监测与预警重在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能够掌握重大事故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网络,提高综合监测和预警水平。

二是事故信息报告与共享机制。该机制就是进行事故信息报告并共享事故信息的制度和行为。在应急管理中,信息来源的单一往往会导致信息的匮乏、失真和扭曲,缺乏信息报告、汇总和分析就不能作出科学、有效、适应的应急决策。应急决策因缺少必要的信息来进行比较、补充,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会增大,因此,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建设尤为重要。事故信息报告要求第一是快、第二是准,因信息报告不及时、不确切而贻误有利战机,使事故扩散,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很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特大事故灾难,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国务院报告,并向有关地方、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通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畅通信息报告渠道,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信息汇总、分析制度,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使所有应该获得信息的部门都及时获得准确、可靠、有用的信息。

8月11,国道214线云南香德二级公路五合同段白马雪山3号隧道突发坍塌事故,造成8名施工人员被困 图/CFP

三是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重大事故信息发布是向社会公众传播公共信息的行为。按照重大事故演变顺序,应急管理分为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公众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信息发布应贯穿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在不同阶段及时发布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就应急响应阶段而言,重大事故信息发布的内容包括:重大事故的性质、程度和范围,初步判明的原因,已经和正在采取的应对措施,事态发展趋势,受影响的群体及行动建议等。信息发布主要目的就是传递权威信息,避免流言、谣言引起社会恐慌,使社会公众掌握重大事故的情况,以及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更大损失的情况。当前,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应按照及时主动、公开透明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积极主动、准确及时地发布。信息发布机构和人员,要掌握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有准确的把握,评估信息发布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信息发布人员,应具备与媒体互动、把握舆论的能力,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做好信息发布是负责任的重要表现,对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传,从而稳定人心,调动公众积极投身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在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参与应急救援的不同部门、不同应急指挥机构、不同应急救援人员均应在统一指挥之下协调行动,强化协同配合、科学指挥、有序处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应急救援中,各个战斗队的任务是清楚的,不同的人员完成不同的任务,协调强调此任务与彼任务的协调,联动强调完成此任务人员与完成彼任务人员的联动,应急救援需要合作完成各项急难险重的应急救援任务。应急协调联动重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应急基础工作的联系机制,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实现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强化各方面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五是应急决策机制。应急决策就是对即将采取的处置行动的方向、目标、作用效果及其实现原则、方法、手段所进行的分析、评估和选择。由于重大事故发展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急管理者需要在巨大的时间、心理压力下作出决策。应急决策属于非常规决策,它是在信息高度不确定、不完整的状态下进行的,是一种挑战大、难度高、需要全面分析思考的决策,也是必须果断的决策。正确的重大事故应急决策,必须建立在民主科学应急决策程序基础之上,要遵循特定的例行程序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在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充分考虑到。同时也要求应急决策者具有决断与创新能力、前瞻与推断能力以及灵活应变能力。

六是社会动员机制。应急社会动员是政府资源与非政府资源以应急管理为导向的整合,也是社会应急潜力向社会应急实力的转化。从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来看,为迅速、高效地应对重大事故灾难并降低应急救援成本,政府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凝聚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个人的力量,形成应急合力。有效的应急社会动员,能够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克服公众的恐慌情绪,增强社会凝聚力,实现自救、互救与政府救援的结合,防止次生、衍生事故,增强社会抵御各类重大事故的能力。

七是调查评估机制。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调查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能。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都应开展应急救援调查评估,仔细分析事故起因、性质、影响,应急救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等。当前,我国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调查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形成科学、严谨的机制还有很大距离。通过调查评估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弥补应急救援的缺陷和不足,完善今后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从而不断提高事故预防和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科学、有效、适应的应急机制是应急救援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站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依法构建重大事故应急机制,编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救援体系,减少事故灾难损失。(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2011年第16期 责任编辑: 谢先红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