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人。他曾多次以口头或书面意见的形式,对蒋介石作逆耳之言。但尽管如此,直到1949年,蒋对他一直是厚爱有加。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四次向毛泽东直谏,成为唯一敢向毛泽东与蒋介石均多次直谏的人物。
张治中是一位有政治远见和正义感的爱国将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他当时任第五军军长,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并留下遗书,决心以身许国。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曾营救过被盛世才囚禁于新疆的一批共产党员回延安。他在国民党内长期身居高位担任过多个要职,但一直信守不对共产党放一枪一弹的承诺,从未参加国民党统治集团发动的历次反共内战,是唯一一位从来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毛泽东称赞其“专做好事,做了许多好事”。
1949年4月,张治中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团长,当双方议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张治中对国民党完全失望,发表声明同国民党顽固派划清界限。张治中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他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和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张治中第一次向毛泽东直谏是在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酝酿和讨论国家名号,张治中也应邀参加。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把筹备会上专家们的意见呈给诸位,听取他们的意见。最后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时,张治中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经众人反复讨论,终于最后决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国名。
张治中二谏毛泽东在1949年8月。参加政协筹备会国旗审阅小组的专家们,从征集自全国的两千多幅图案中筛选出三幅,由毛泽东与各界人士最后选定。讨论国旗的座谈会之前,张治中来到毛泽东住处。闲谈一番后,他试探着问毛泽东:“现在大家都在议论国旗图案,你的意见呢?”毛泽东说:“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如何?”张治中直言相谏:“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在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的座谈会上,毛泽东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嘛?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表示倾向张治中的意见。
张治中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期间,他也先后两次向毛泽东直谏。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张治中得知毛泽东不准备讲话,就通过周恩来、彭真建议毛泽东讲话。后来周、彭告诉张:毛主席仍不愿讲话。于是张治中就直接去找毛泽东:“这次人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您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但这次交谈后,毛泽东还是没同意讲话。但在开幕式上,毛泽东却讲话了。会间休息时,毛泽东笑着对张治中说:“你胜利了。本来不准备讲话,只因开幕式我是主持人,不能不说几句话,谁知一拿起笔来越写越多,就成了一篇讲话了。”
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会委员每年都要出去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泽东看到后,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这已成了一项传统的制度。
张治中四谏毛泽东,使宪法更完善了。在参加讨论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宪法草案时,张治中认为草案总纲第四条中“台湾地区除外”的字样,应予删除。他表示,台湾问题是暂时的,而宪法是永久的,大可不必在宪法上面这样写出。毛泽东十分赞成,大家一致同意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