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点评

“我手写我心”的有机表达

——《“两会日记”系列报道》点评

曹瑞林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10-3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第22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连续报道一等奖作品《两会日记》(解放军报刊登,作者王士彬,编辑李东航),以“我手写我心”的方式紧跟会议进程挖掘新闻,以真情实感记录现场,精选新闻事实,精炼新闻语言,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微言大义地反映了人大会议精神主旨,日记系列稿件受到总政领导的批示表扬及读者的广泛好评。

    精心选材 以理见长

    清人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说:“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文章是否精当简炼,与所选用的事实材料关系极大。一篇新闻如果主题选得不错,但所用材料平淡无味,又缺乏具体特色,泛泛地罗列一般事例,这样的稿件往往块头大质量低。反之,如果能选用那些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高度的概括性,最强的说服力,最大的感染力,能深刻地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就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给人以深刻印象,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两会日记》专栏作者在听会、跟会中,将会场上数以亿计的海量信息与部队官兵关心的热门话题进行有机对接,精心选择新闻事实,篇篇以典型事例说话,反映了读者诉求,实现了有效传播。

    日记体新闻与消息、通讯相比,虽然在时效性、深刻性上没有优势,但它记录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感,行文自由,可叙可议,既能叙述客观事实,又能掺和进作者的认识;不仅传递给受众一桩桩具体事例,而且还揭示着这些具体事例中蕴藏的义理。如《直言不足》主题是说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报告勇于自曝家丑,坦诚交待存在的不足,但叙述中夹带着记者的观点,“正视不足,是实事求是的表现,这正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应有的作风。”“有了清醒的认识,加上切实可行的措施,那些不足和问题一定能够克服和解决。”作者对新闻事实进行理性开掘,将其意义用语言符号揭示出来,新闻就有了深度,也就能反映事物的全真。

    举重若轻 以小见大

    马克思说过:“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新闻表达还有角度选择的问题。在选择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否则角度选的太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就可以写得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每年人大审议政府工作、“两高”报告,通过的法律等,几乎都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件,怎样将其与普通民众有机联系起来,需要记者从这些大事件中寻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鲜活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受众带入新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以丰富的“关联信息”深化新闻“主题”。人大每年审查国家财政预算报告是各媒体的必报新闻。《“国家帐本”》以笔者对财政预算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图表和数字理解不透切入,通过战士小张家庭享受到政府医疗救助实惠这一实例进行微观切入,灵活地报道了国家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总额、增长幅度等,进而说明国家“民生蛋糕”分配直接关联百姓生活,将枯燥的财政预算报告数字表达成受众欢迎的热新闻。口子小了,切入点小了,才能使读者从一朵浪花中看到整个浩瀚的海洋,从一木一石中看到雄伟的高楼大厦,从小事中了解大局,懂得政策,明辨是非。

    搞好人大会议新闻报道,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做到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回答好、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就必须努力在以小见大上做文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大代表集中履职的大平台,话题关系国计民生,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往往产生出深远影响。上会前,作者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会中采访了近百位代表,跟会、听会中采写了《“大国兵策”》、《使命催征》,在简约的篇幅中,巧妙地展示了部队的一项项武器装备创新、一次次技战术水平提升、一个个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以点代面地向全社会回答了广大官兵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决策指示取得的最新成就。面对重大题材、回答重大关切,必须有“大视野”的高度,否则不能显示报道的“重”;同时,还要从小处着手,深入扎实地采访、写作,否则不能展现报道的“活”。

    语言精炼 标题精致

    “字则期少,意则期多”,尽量用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以短的篇幅给人以多的信息量,是新闻写作的内在要求。明代诗人李东阳也曾说:“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潇潇只数笔,满堂风雨不胜寒”,要想以有限的篇幅传递出尽可能多信息,检验着记者的功力。《两会日记》一组十篇稿件都在千字以内,不说字字珠矶,但力求以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如“大国兵策”是一个多么郑重的话题,作者通过精选4个现场发言、5件议案,廖廖715字传达了代表们对从兵员征集到作战力量生成、从文化建设到军民融合发展等10多个方面的善言妙策。作者精心炼字炼句,军队代表们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跃然纸上。同时,作者还注重从现场汲取生活的力量,多用群众语言表达新闻主题,如“人大人大,人民为大”“不践诺、不兑现,怎么向老百姓交待?”等形象直观的表达,如果记者一直待在办公室里,即使绞尽脑汁也很难想象出来。

    专栏每篇稿件精心制作,力求以简洁、凝练的四字为题,颇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具。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更好地发挥引导读者阅读的功能,就要将新闻报道中最主要的事实,用准确、简约、贴切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司法透明》、《直言不足》等形象直观、直抒胸臆,而《国家帐本》、《立法为民》等则读来琅琅上口、很有动感,实现了题中有义、题外有音,发挥了“题好文一半”的作用,将人们的眼球牢牢吸引住。

    (作者系解放军报时事部主任、第22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2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 向航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