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点评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

——《立法:与民意互动》点评

朱新华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2-10-31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雨之“好”,在于来得正是时候,且润物无声。好新闻亦如此,除了要具备五个W外,更重要的不是将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强加于读者,而是恰到好处地迸发出感染力、冲击力,拨动读者的心弦,叩开读者的心扉。这篇作品正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也因此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身临其境 举重若轻

    “建议随地吐痰最高罚款2000元,你咋看?”记者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让人忍不住地想看下去。紧接着,读者被顺理成章地引入第一个场景:立法座谈会现场。

    乱扔垃圾、烧秸秆、养宠物、餐厨垃圾回收、随地吐痰……一个个热点相继抛出;发言,建议,讨论,争鸣……现场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对于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立法,人大的高度重视,百姓的深切关注,社会的热烈反响,在这里都一览无余。

    经历了汶川地震重重考验之后的天府之国,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重建幸福美丽新家园。人大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顺应了民心,百姓踊跃参与。这样颇具意义的重要选题,有的人会选择现成的材料,记者却跳出了领导讲话与会议文件的堆砌罗列,深入到鲜活的立法实践中间,让枯燥的立法程序和法规条文活起来,于轻松气氛之中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主题,展现了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作者举重若轻,不仅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大与百姓的零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一气呵成 动感十足

    与民意互动,关键在“动”。

    通常,一篇作品泛泛地说好话唱赞歌,容易使人反感。这篇作品却没有流于俗套,而是以“开门立法”的现场为切入点,一步步进入“民主立法”进程,再到“科学立法”的全景展现,从“网上”“网下”热涌,到“当面”对话沟通,再到形成“长效机制”,充分体现了立法与民意的“互动”,一气呵成,动感十足。

    综合治理谁来主管?城乡标准有无区别?罚款如何达到效果?一连三个问答揭示了立法中的难点,而这也正是人大和百姓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了听到更多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一连召开了6个专题座谈会,听多数人的声音,也听少数人的声音;听专家学者、人大代表的声音,也听环卫工人、普通百姓的声音。”“不少人惊讶地发现,自己提出的建议,仅仅两天就已经出现在网上更新后的草案中。”在这里,记者没有回避立法中不同主张的交流争锋,而是既将视角对准了人大、专家学者和多数人,也将视角对准了普通百姓、环卫工人和少数人,真理越辩越明。实事求是的立法态度,真实可信的新闻报道,极大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润物无声 意犹未尽

    “提高立法质量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吴邦国委员长一再强调。

    而提高立法质量,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法律法规更好地适应发展的现实需要、回应人民的热切期盼,一方面又要求立法者积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公民参与立法的过程成为广聚民智、凝聚共识、普法教育的过程。

    从这篇作品中,不难看出地方人大立法迈出的坚实步伐:召开座谈会、公开草案全文、开展立法调研、倾听百姓声音、邀请专家论证……短短四个月,民意催生草案“变身”:从最初超过两万字浓缩至8600字,架构起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社会关注的热点,立法争议的焦点,最终成为人大工作的亮点。立法者与参与者的有呼有应,真诚“互动”,生动地反映出立法机关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立法的宗旨,对人民幸福生活的长远谋划。强大的感染力,不仅深深打动读者,也让许多公民受到教育,成为学法守法的主力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结尾立法者对环卫工人的真情回应,不仅体现了对普通百姓的关爱,更令人感到立法的脉动意犹未尽,让百姓对未来充满希望。

    (作者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第22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2年10月31日 责任编辑: 向航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