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点评

在程序报道中发现并写好新闻

——《省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 焦点:农村饮水安全》点评

王亚平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1-24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省级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至少举行一次会议,对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新闻报道,目前大多是平面地报道会议的议程和进行情况,即便偶尔闪过一两朵美丽的“浪花”,也常被淹没于环环相扣的程序中。这是人大常委会会议报道亟需解答的课题,也是从事人大报道的新闻记者和通讯员面临的挑战。

    2010927,湖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就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举行了专题询问。《省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 焦点:农村饮水安全》即是对此次专题询问的报道,见报于第二天的《湖北日报》第1版。

    首先,记者并没有将此次专题询问混入一般程序报道中去,而是独立成篇,作了重点报道,让真新闻在报纸上获得了应有的版次和版面位置。

    一次省级人大常委会会议一般要举行一周左右时间,议题一般在10个左右,会议期间,信息十分丰富繁杂,如何从诸多会议议程、会议文件和众多内容中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报道?采写受众感兴趣的新闻?这需要记者敏锐的发现和精心的开掘。翻阅2010928日前后的《湖北日报》,可以看出,记者就此次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作了多篇报道。在会议进行到“专题询问”这个环节时,该如何报道?记者面临选择——可以放在程序报道中一句带过,也可以单独成篇只作简讯,还可以作为重点突出报道。本文作者显然是准确判断出了“专题询问”这一新闻素材的新闻价值,故而作了单篇的重点报道。

    其次,如果说发现新闻要求的是记者的观察思考能力,那么,将新闻事件以最优的结构和形式呈现出来,则要求记者有较高的新闻组织、表述能力。而本文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可以对稿件作一个稍显琐碎但细致的拆解分析:

    稿件一开头,便是两句直接引语的对话,一方问“对于分散居住,地处偏僻的农户,怎样保障集中供水?”一方答“我们将有计划地解决,主要思路是:加大投入,优化供水布局,延伸供水管网。”一问一答间,两句直接引语,生动地还原了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面对面、话接话的场景,引起读者往下阅读的好奇,这是在干什么?谁在问?谁在答?

    紧接一段,稿件用寥寥百字,十分精炼地交待了消息的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并点出了新闻事件的关键背景“省人大设立常委会30年来首次举行专题询问”。

    在稿件展开部分,两个自然段在总体上是总分结构,仍然采用了一问一答的直接引语的形式,从专题询问现场诸多“问-答”中选取了两个精彩的对话,详细交待了稿件中是谁在问、如何问,谁在答、如何答。

    接着,稿件用3个自然段,分别从3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深化了新闻事件的内涵。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从权威角度阐述了询问是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方式之一、一般询问与专题询问的不同之处;省人大农委负责人解释为何选取“农村饮水安全”作为专题询问的内容;省水利厅负责人谈接受专题询问的感受。其间,既有新闻事件,也有新闻背景;既有新闻当事人站出来谈体会,也有权威人士的深入解读。使新闻事件展现得更加丰满、充实。

    稿件最后一段,是对新闻事件的延伸。

    通过细分,我们可以从稿件中真切地感受到人大监督的民主氛围、人大为求监督实效作出的有益探索,也可以从中真切地聆听到民主政治进步的铿锵足音。

    培根在谈到写作时,曾用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不应该像蚂蚁,单只会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省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 焦点:农村饮水安全》一文,就是记者从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程序报道诸多信息中,采集、整理、酿制的一罐“香甜的蜂蜜”,是一篇报道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好作品。

    (作者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第21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