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者采写体会

好素材也需好策划好打扮

——《省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 焦点:农村饮水安》采写体会

李保林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1-24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作为一名记者,职业生涯中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碰到一个好的新闻事件,并写好这个新闻事件。

    长期从事人大新闻采访报道的记者,或多或少有这样一个感受:人大新闻“猛料”不多。会议性新闻、程序性报道,是跑线记者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抓住每一次闪现的亮点,将之开掘好、反映好。

    《省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 焦点:农村饮水安》这篇稿件,在采写前后,我们是花了一些心思的。

    获得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将举行该省人大设立常委会30年来首次专题询问这个新闻线索,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两个月前,记者在参加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报道时,得知这一线索后,如获至宝。心中窃喜的同时,“谋划”也由此开始。

    到20109月底,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举行此次专题询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已就相关议题,各自举行了专题询问。以全国视野而言,专题询问已非“稀罕物儿”,新闻事件对受众的新鲜感已减弱不少。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为我们做好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新闻报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摸着石头过河”,有“石头”可摸,是一件莫大的幸事。所以,我们搜集了媒体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所有新闻报道,充分消化,尽可能地吸收众家所长,为我所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办事,自然别有一番心境。有了前期的积累,我们在审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时,视野开阔了许多。它不是全国首创,但仍不失其湖北省人大设立常委会30年来首次的历史地位;在围绕专题询问这个新闻中心发生的繁杂新闻事件中,我们将选取运用的内容缩小为专题询问的现场、内容、意义。为此,经汇报沟通,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我们采访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人大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水利厅厅长等新闻当事人,请他们在新闻中“出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专题询问的背景、意义。新闻事件的升华在“悄然”中完成。

    参与此次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报道的媒体众多,同台竞争是残酷的,但同时,也逼迫我们独辟蹊径,用同样的新闻素材写出不一样的新闻稿件。经反复考虑,数移其稿,我们最终选定了直接引语的表现方式。整篇稿件大量运用直接引语,烘托专题询问现场气氛,营造面对面、话接话的民主氛围。在对话的选择上,我们又从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接受询问部门负责人的38个话题、1个多小时的对话实录中,选取了36句予以直接呈现。遴选的肯定是精华。如“哪怕路途再远,我们也要找到不含砷、汞、铬等物质的安全水源,让农民喝得放心!”这样的直接引语,自然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有人言,当今“无策划不新闻”,此话虽过,但道出了新闻策划对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电子媒体有其声画优势,纸质媒体对新闻策划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而有步骤的新闻策划、对新闻素材精心组织安排,正是《省人大常委会举行首次专题询问 焦点:农村饮水安》一稿在形成过程中的背后推动力。于记者而言,也只有搞好新闻策划,扮靓新闻素材,方能写出上乘之作。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政宣部)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