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点评

小人物 大主题

——《“为了更好地履职”——走近基层全国人大代表》点评

邹声文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1-24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新华社今年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报道中,《“为了更好地履职”——走近基层全国人大代表》一稿无论从篇幅上还是题材上,都算不上是“大手笔”。但恰恰是这篇稿件,在短短千字的篇幅内,通过聚焦一些基层人大代表的生活与工作细节,速递人代会气象,折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这种以小见大的独特视角与巧妙构思,使这篇稿件从众多鸿篇巨制中跳脱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生动鲜活:见闻式消息引人入胜

3日上午,记者刚刚走进山东代表团议案组的房间,就遇上了前来领取议案、建议和意见专用纸张的全国人大代表、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汤建梅……”

最普通的一天、最普通的代表驻地、最普通的基层全国人大代表,记者选取这样一个最平常的场景,以最平实的白描开始了稿件的铺陈:

“她抱着厚厚一沓议案纸,建议、批评和意见纸,代表签名附页,还有专门的信封,和议案组的同志匆匆别过,就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

“在汤建梅的房间里,记者看到,桌上堆放着很多相关材料,昨天的报纸都被翻阅过了……为了方便大家修改议案和建议,汤建梅还专门带来一台打印机……”

细细读来,读者仿佛跟随一个镜头,追随着这位代表的一言一行。从工作间到房间,从手中拿着的物件到房间内摆放的打印机,几十字的描述,细致却不琐碎,真实的描摹,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代表们的驻地生活、他们为上会进行的准备有了清晰了解。

贯穿全文,镜头始终在不断切换,从代表驻地的房间到他们进京开会的路上,从驻地宾馆到他们的日常工作……最后,再将镜头拉回到同一驻地的其他代表身上。“蒙太奇”手法为短小的稿件注入丰富信息,读来节奏紧凑,丝毫不觉拖沓和繁冗,体现了记者在现场观察、素材采集和运笔写作上的扎实功力。

见微知著:小故事折射大主题

稿件并未止于就事论事,而是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这一宏大主题,巧妙地融入稿件的微小细节。比如:

“这两天,汤建梅正在写一份关于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为了这份议案,她和其他几个代表一起走村串户,反复讨论,去年专门调研了三次……”

 “来自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徐强最关心农民工欠薪等问题。来京之前,他还特意在当地人大、工会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调研……”

再比如:“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许振超的社会工作增加了,但他仍坚持工作在生产一线……他感到,坚持在生产一线实践使他了解了丰富的信息,对人大代表履职很有帮助……”

寥寥数语,看似随意,却颇费思量。记者选取的这三位基层人大代表,来自不同工作岗位,有着不同关注领域,但都认真履行代表职责、行使代表权力,努力将基层民意上达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对我们提出的议案、建议都会有答复,还附上了让我们评估的表格,非常认真负责。我很满意。’汤建梅说。”

段落层层递进,一位位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程序一目了然,一份份议案建议的诞生过程一目了然。信息环环相扣,基层人大代表的形象在一个个细节中丰满,人大工作机制的运转在一个个细节中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在一个个细节中凸显。

跟随着记者的采访,读者对人代会的观察和了解得以从一名代表推广到一群代表,从基层人大联系到全国人大。透过细节的传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有效传播:凸显国家通讯社的舆论引导力

一年一度的人代会是宣传人大工作、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时机,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和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每年在人代会期间都要播发大量稿件。然而,如何提高针对性、可读性、有效性,如何把握报道的角度、尺度和力度都要细细考量,以求传播实效。

记者从偶遇一名代表发掘新闻线索后,并不急于动笔,而是采访多位代表、积累大量素材,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最有说服力的素材。在直接引语的选用上,力求简明扼要,直奔主题。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该是全局性的,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帮助。’汤建梅认真地说。”

“徐强说:‘我的职责就是反映基层的意见和声音。我也希望我们基层代表的声音更大一些。’”

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后,许振超一直在努力补习法律知识。他说:‘不论是调研还是学习,都是一种充电,是为了更好地履职。’”

不拔高、不美化——恰恰是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最是贴近生活,也最能打动读者。代表们认真履职的忙碌身影,他们为提高履职质量的点滴努力,充分展现出人民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人民代表大会汇聚民意民智的特点,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人民意愿的本质。

稿件通篇没有文件式的政策宣示或口号般的政治说教,而是让读者在一位位普通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和感言中,在字里行间自己找到答案。这样的平实和真实,恰恰是应对外界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质疑最有说服力的回应,也恰恰是新闻写作最有感染力的表达。

稿件发出后,不仅中央媒体纷纷采用,多家省级乃至地市级媒体以及晚报都市报媒体也争相采用。一些偏好“以例服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海外媒体也在稿件中引用了此稿的许多素材。良好的落地率不仅体现出新华社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也反映出近年来新华社为提升海外影响力而进行的业务探索。

在新闻信息以几何数激增的两会报道中,这篇稿件也再次验证了一条新闻实践的不变真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作者系新华社国内部政采室副主任、第21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