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人为本与立法的几个问题
万其刚
[1] 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载《北京日报》2004年3月1日,第13版。
[2] 高尚全:《建议开展一个“以人为本”改革观的全社会大讨论》,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6日,第5版。
[3] 夏兴有:《论以人为本》,载《光明日报》2004年5月27日。
[4] 见马中:《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载《学习时报》2004年3月15日,第9版。关于我国的民本思想,历来就是颇多争论与歧义的。而对民本的一种全新诠释则是,“《尚书》里讲‘民惟邦本’,不仅是讲民为国之根基、源泉或凭持,而且是讲民为国之主体。”“民本的主体不是君主,不是君主以民为本,而是以民为主体,民为本,君为末。从‘民惟邦本’一语里,我们读不出‘君惟邦本’或‘朕即国家’的意思,当然也就读不出‘民惟君本’的意思。”见夏勇:《民本与民权——中国权利话语的历史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6页。
[5] 赵晓:《“以人为本”改革观和发展观的关系》,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3月16日,第5版。
[6] 详见[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5页;可参见[英]昆廷·斯金纳著,奚瑞森、亚方译:《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卷:文艺复兴),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页。
[7] 学者认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实际是Humanism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翻译。见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载《北京日报》2004年3月1日,第13版。
[8] [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译序”,第2页。
[9]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5页。
[10]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绪论”,第2页。
[11]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绪论”,第3页。
[12] 黄楠森:《人道主义和人权理论的重大突破——在<</span>人权研究资料丛书>座谈会上的发言》,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1期,第75页。
[13]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7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4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56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44页。
[20]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21]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6页;另见该书第339页。刘少奇也建议大家再好好读一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22] 靳辉明、罗文东:《人道主义与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7页。这是人道主义的第一种含义,它的另三种含义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三种含义,见该书,第39—47,184—197页。
[2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24] 江泽民:《在美中协会等六团体举行的午餐会上的演讲》,载《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4页。2000年9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关于人权与主权关系的发言中也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见《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25]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26] 江泽民:《与优秀残疾人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座谈时的谈话》,《人民日报》1991年5月11日。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56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60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311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94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5页;或第17卷,第475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93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5页。
[34]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权思想,参见万其刚:《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权思想研究》,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4期。
[35] 关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参见万其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述要》,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36] 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哲学研究》2004第2期,第7—8页。
[37] 戚渊著:《论立法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7页。
[38]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39]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4页。
[40] 而这也正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题中之意。
[41] 作为“第一个预见到平等的要求是无法抗拒的,并且继续提出民主将会有什么后果的问题的人,”亚力克西斯·德·托克维尔指出,威胁到任何民主社会的危险,就是为了要保证平等,人们会要求增强国家的中央集权,从而会造成新的形式的暴政。他认为,重要的是,民主的社会是否会采取积极的步骤来创造对付暴政的抗衡力量,即分散集中的权力。详见[法]托克维尔著,董良铮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另请参见[英]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第138—142页。
[42] 对于“民工荒”现象,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民工荒”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和体制问题。见项开来:《“民工荒”需深层破题》,载《经济日报》2004年9月20日,第9版。
[43] 在金融危机阴魂不散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并逐渐盛行,世界反倾销浪潮高涨,而中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反补贴的最大受害者。据商务部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则成为调查要点。见崔鹏:《跨国贸易摩擦这道坎》,载《人民日报》2011年12月6日,第2版。
[44] 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对此作了修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45] 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8—3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