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市长冷新生:内外兼修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
新华网: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一年多来,中组部、国家发改委和37个单位对口支援赣州力度空前、成效显著,请您简要介绍下对口支援给赣州带来了哪些实惠?
冷新生:是的。为加快推进《若干意见》贯彻落实,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组织部牵头,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集中支援一个地区,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赣州全方位支持,力度之大、措施之实、成效之好在全国也不多见,为赣州改革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政策支持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突出援县促市,量身定制扶持措施,共出台46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国家部委支持文件增至89个。同时,大力支持赣州先行先试,多项改革试点在赣州破题开篇、探索实践,赣州成为众多领域改革的试验田,发展活力持续迸发。在资金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多管齐下,想方设法在民生投入、产业扶持、专项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目前已明确和落实到位的援助资金达42亿元,近三年中央和省下拨我市各类补助资金年均增幅达21.7%。在项目支持方面,在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布局上优先考虑,开辟“绿色通道”,目前已明确和落实到位的援助项目150个,有力增强了振兴发展的物质支撑和内生动力,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步伐迈得更加坚实。在人才支持方面,通过干部双向挂职、组织人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目前已开展人才交流培训145批次。支持赣州设立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江西理工大学成为部省共建大学并实现博士人才培养零突破,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为促进赣州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
实践充分证明,中央作出对口支援赣南苏区的决策惠泽无边、影响深远。对口支援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部委挂职干部带着对革命老区和老区群众的深情厚意,用脚丈量民意,用心服务民生,将中央的惠民德政送到千家万户,让老区人民更加真切感受到中央的关怀温暖。对口支援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赣州和受援县(市、区)与部委沟通联系更加紧密、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工作对接更加便捷,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无缝衔接,促进了扶持政策、项目、资金高效落地。对口支援开辟了干部锤炼的“实训场”。赣州成为对口支援部委采集信息、调查研究、政策评估、干部锻炼的基地,以及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成为挂职干部深入了解基层、践行群众路线、锤炼实践本领的课堂,同时也提高了赣州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对口支援打造了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口支援单位把诸多改革试点放在赣州先行先试,不仅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国家深化改革创新进行探索实践、提供试点示范。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理报告的要求,在国家部委的关心支持和持续推动下,化感恩之情为奋进动力,全力配合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
新华网:振兴发展,民生开局。《若干意见》出台实施近三年来,赣州民生福祉大为提升。请您简要介绍下近三年来,赣州市着力解决了哪些民生问题?下一步将有哪些更有力的措施?
冷新生:好的。民生是沉甸甸的责任,也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我们始终牢记习总书记“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深情嘱托,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艰苦奋斗、过紧日子,不修宽马路大广场,不建楼堂馆所,把更多资金、更多资源、更多精力投入民生。2012年以来,全市共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达80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56.6%,连续三年超过55%,年均增长23%。每年集中精力办好近百件民生实事,让广大群众在短期内得到了更多实惠,真切感受到了中央的关怀温暖。
这里向大家通报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实施规模空前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63.08万户、263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与此同时,新建各类保障房10.82万套,实现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二是实施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1.88万处,累计解决了278.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三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新建渡改桥125座、改造农村危桥380座,有效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四是完成低电压治理41.39万户,解决了7.1万户不通电山区群众的用电问题,18.65万户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得到解决。五是着力提高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将3.69万烈士子女纳入定期生活补助范围。城市低保标准由350元/人·月提高到43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170元/人·月提高到220元/人·月,农村低保享受人数由原来的32.14万人扩面到36.36万人,新增4.2万人。六是新建改造敬老院、光荣院、福利院“三院”257所,新增养老床位2.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4张,提前一年达到国家目标。七是完成109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校舍30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132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基本消除;启动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竣工157所,在建95所,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学位7万多个,农村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可以说《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南老表在短时间内告别了住土坯房的历史,不再喝米汤一样的泥塘水,不再是“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不再点煤油灯、用松明子照明,孩子们上学不再租民房、睡地板、吃冷饭,老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发自内心念党的好、记党的恩,协力促振兴、携手奔小康的信念更加坚定。
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我们将认真落实总理报告的部署,牢记民生为本理念,继续顺应民心关切,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一是着力办好民生实事。筹集资金300亿元以上全力保障民生支出,办好省市安排的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农村低电压治理、农村公路改造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扶持就业创业,扩大社会保险、农村低保覆盖面。二是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市、县两级财政各筹资10亿元设立扶贫救助专项资金,为扶贫对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担保。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产业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等多措并举,一对一解决突出问题。三是着力发展各项事业。抓好部省共建赣州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基本解决小学、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开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专项整治,推进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和新农合大病保险,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完善城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