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不像买衣服那样可以退换,老百姓绝对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开玩笑。"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院长刘凤教授深入基层,对山东、安徽、内蒙古、辽宁等9省区12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调研后发现,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匮乏、诊疗水平较低,致使患者舍近求远排着队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这成为看病难、看病贵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学历本科仅占职工总数3.7%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大部分卫生院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就医需求,诊疗水平亟待提高。"刘凤代表向法制日报记者透露,她所组织的这次调查从去年7月开始,被调查卫生院职工总数为7463人,所在辖区内服务人口达575.1万人。
调查显示,在这125家乡镇卫生院当中,第一学历为本科的277人,仅占全部职工总数的3.7%;大专学历1519人,占20.3%;中专3743人,占50.2%,无专业学历者1924人,占25.8%。有60家卫生院无本科学历人员,7家卫生院无大专以上学历人员。
在这些人员中,高级职称173人,占全部职工总数2%;中级职称1731人,占23%;初级职称4224人,占57%;无职称人员1335人,占18%。平均每个卫生院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34人,无职称人员11人。有63家卫生院无高级职称人员,3家卫生院无中级以上职称人员。
"如果换了你,你愿意到这样的医院去看病吗?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群众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人'不差钱'。众多基层患者排着队地往大城市大医院跑就不再难以理解了。"刘凤代表如是说。
卫生院职工日均医疗毛收入仅53元
"正因为上述问题,相当数量的患者对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充满了不信任感,致使被调查的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甚至连医生的工资都挣不上来,越来越难以为继,众多卫生院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刘凤代表深有感触。
她还向记者列举了另一组调研数据,在被调查的125家卫生院当中,平均每家卫生院全年手术225人次,有44家卫生院年手术人次在50次以下;平均每家卫生院全年接生204人次,有46家卫生院年接生数为0;每家卫生院平均每天就诊64人次;平均年医疗毛收入115万元,年药品毛收入163万元,平均每家卫生院每位职工每天创造医疗毛收入53元,药品毛收入74元。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所了解的鲁北地区的一家三级甲等城市大医院的年收入约为3.5亿元。"刘凤代表告诉记者,在这些大医院中,一方面是患者排队看病,医生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另一方面,以药养医的机制致使医德不好的医生过度检查、开好药开贵药开大处方大行其道,医疗纠纷就很容易滋生。
据刘凤介绍,乡镇卫生院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薄弱,学历、职称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诊疗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卫生院医疗收入极少,主要依靠药品收入,医务人员待遇低;部分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很低甚至没有,运营艰难,形成了诊疗水平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
"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舍近求远,排队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医的局面,这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就医成本,更加重了大医院的运转负担,也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刘凤说。
提高诊疗质量才能赢患者信任
刘凤认为,卫生院人才"引不进,留不住,提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保障体制。目前,财政投入尚不到位,如果按照医改方案要求,卫生院对基本药物将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收入不再是卫生院维持运行的主要收入渠道,届时更多的卫生院将难以为继。所以,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证卫生院的公益性质,并按照卫生院的基本职能和服务要求科学定编定职。对不能胜任医院工作的人员要进行转岗分流,及时补充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确保乡镇卫生院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刘凤代表建议推行县市等大医院在职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有偿服务制度。鼓励高水平医生到基层"走穴","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坐诊指导,以传帮带的形式为卫生院培养人才,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使百姓就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初步展开,公立医院改革开始试点,医改将逐步进入深水区。以上改革举措能否顺利实施以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顽疾,这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密切相关,必须引起重视。"刘凤代表最后强调。(记者 刘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