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11-20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0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共有38人次发言。现根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气象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做了大量工作,气象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工作深入、重点突出,分析问题中肯务实,提出建议切实可行,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执法检查报告提出的建议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并依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研究处理情况。大家指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基础性工程,要加大气象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科研和开发,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响应机制,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特别是农村的防灾减灾能力,强化气候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一些出席人员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议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综合考核目标体系,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和减灾能力。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在制定城市规划和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时,引入和推行气象可行性论证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并将论证评估结果作为制定规划和项目立项、审批的重要依据。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将气象建设规划与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受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规划相结合,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要向基层倾斜,切实加强包括县、乡镇、村在内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公共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形成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体系,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有的出席人员建议,按照“谁受益、谁投入”原则,充分利用企业和民间力量,开辟气象防灾减灾的投入渠道;积极开展自然灾害保险工作,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转移分担气象灾害损失和灾区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

有的出席人员指出,我国短期天气预报比较准确,但长期预测的准确度还不高,希望气象部门不断提高中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长期天气预测的准确度,特别是提高极端天气观察、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为防范自然灾害、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指导。有的出席人员认为,由于天气受大气环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城市建设等人为因素影响,形成了很多小气候、微气候,建议加强气象站点网络建设,做到合理布局、监测到位,获取全面可靠的气象数据,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服务。有的出席人员提出,我国的气象卫星、雷达和其他监测预报手段等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人才、科研方面,要研究如何留住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进一步加强现代天气业务关键技术的科研和开发,切实增强我国气象事业的软实力。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加快建设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电视、广播等方式,及时准确提供气象信息,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农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又是非常脆弱的产业,我国的农业受气象灾害影响很大,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目前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但还存在预报不够准确、不够及时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气象服务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气象信息的覆盖,重点加强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网络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特别要加强对气象灾害频发地区的气象服务,及时评估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提出防灾减灾的对策措施,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保驾护航。

有些出席人员提出,目前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中央财政落实比较好,但一些地方投入不足,建议进一步明确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投入事项和投入比例,确保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有效实施。各地要依法将气象事业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财政预算收入同步增长的气象事业稳定投入机制。同时,要进一步理顺农垦、森工气象事业投资渠道,建立国家投入与垦区、国有林区投入并重的投资管理体制。一些出席人员提出,近年来,部分地方气象部门人员老化严重,业务难以开展;乡村气象信息员大多兼职,缺乏政策和经费支持。建议加强气象组织特别是基层气象队伍建设,着重解决好基层气象人员的工作经费、津补贴和队伍稳定问题。有的出席人员提出,部分气象站点位置偏、海拔高,工作条件艰苦,建议提高这些站点工作人员生活待遇。

一些出席人员建议,依法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工作,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多层次普查和可利用资源评估,组织大气光化学污染、区域性酸雨、气溶胶污染及其控制等大气化学与环境研究。一些出席人员提出,人工影响天气问题目前仍存在不少争议,希望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特别是对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研究,避免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后果。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希望中国气象局组织开展三峡库区成库前后气候变化以及对当地农业和生态影响相关问题的研究。一些出席人员认为,目前多个部门都在研究分析气候状况,存在重复购置设备、重复统计研究数据等问题,建议加强对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统筹规划,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一些出席人员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气象法普法力度,加强气象知识特别是气象灾害预防常识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一些出席人员建议,尽快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法研究起草工作,为气象防灾减灾和有效应对因气象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提供法律依据。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3年11月20日 责任编辑: 王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