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云南 > 新闻报道

云南临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体育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来源: 临沧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0年10月22日 14:52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进一步推动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以王菊副主任为组长,由四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四名基层市人大代表参加的执法检查组,于8月30日至9月3日,深入市体育局、耿马自治县、镇康县及部分中小学、乡镇,分别采取召开座谈会、听汇报、现场查看等形式,对全市体育法贯彻落实和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体育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及体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体育法律法规得到较好的宣传贯彻,法制环境逐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是当前我国颁布施行的两部主要法律法规,是体育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自颁布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了宣传贯彻工作,严格按照体育法要求,开展各项体育工作,使体育法不断深入人心,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体育法的认识不断提高,法制意识逐步增强,体育工作更加规范,体育工作的法制环境逐步形成,有效促进了全市体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工作有序开展,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社会体育广泛开展。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市、县(区)人民政府均设立专门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负责辖区范围内的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成立全民健身指导协调委员会,全市7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文体服务中心或指导站,7个县建立健全了体育总会,8县(区)及29个乡(镇),12个社区成立了老年体协。多年来,全市体育系统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教练员、指导员、裁判员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使全市拥有了一支能全面适应多种体育运动指导、裁判和服务工作的骨干队伍,截至今年3月,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162人,其中:国家级3人,一级89人,二级284人,三级786人。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和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为全市社会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近年来,为了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扩大体育活动需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全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行业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市级部门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多次组织开展了“军民鱼水情怀”、“糖业杯”、“水电杯”、“移动杯”、“腾达杯”、“警体杯”、“临通大酒店”等行业篮球杯赛和趣味运动会、综合运动会等。各县(区)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具有行业特点和区域特点的体育比赛,如:耿马县和镇康县就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军民友谊杯”男子篮球赛、乡镇“扶贫杯”篮球赛、乡村农民篮球运动会、乒乓球赛等活动。各县(区)和市直机关老年体协积极开展老年门球、地掷球、网球、打歌、拳剑歌舞、象棋、扑克、气排球、羽毛球等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丰富了老年人文化生活,有效促进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全民健全运动得到普及;市、县(区)体育管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制定全民健身计划,连续五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8月8日),在全民健全月活动期间,广泛开展健身、拔河、球类、象棋、爬山、健身气功、民族健身操等群众性全民健身运动。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得到传承和发展;各级政府及体育部门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结合春节、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如陀螺、秋千、龙舟、丢包、射弩等比赛活动,民族民间的体育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积极开展中缅边境民间体育交流活动。耿马、镇康两县与境外缅甸果敢县互邀参加每年举行的足球、篮球、网球友谊赛,增进了双方边民的友好往来。
  全民健身工程有效实施。在积极组织开展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中央、省级项目配套资金开展并积极自筹资金,共实施省级以上“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31个,占全市897个行政村的20%,其中:国家级123个,省级8个,市级300个。建成健身路线(点)37个,全市2.2%的社区和乡(镇)村拥有1个以上全民健身路线(点)。农村体育活动有了新的载体,条件逐步改善,农村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人民体质普遍提高,经国民体质监测,体质合格率达78%。

  学校体育全面开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依法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二是配备各级各类学校的专兼职体育教师;三是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不同的学龄段,坚持每天开展做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等活动,严格按照条例要求开展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学生减负的要求,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中学,每年定期举办冬季田径运动会,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四是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测试,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填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综合评价登记表》,列入学生档案,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以“夯实基础、选好苗子、科学训练、积极输送”为竞技体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积极培养输送竞技体育人才,在教育综合改革市体育中学并入市一中后,为确保竞技体育工作正常开展,按照《云南省竞技体育“三星”工程第二期计划纲要》要求,成立了市体育训练中心,完成省布设在我市的柔道、射击两个项目和全市17个市级业余训练网点的布局,逐步形成以市体育训练中心为龙头、培养基地为主体、省级训练点和市级传统体育重点项目学校为补充的三级训练格局。建立健全各县(区)体育人才库,业余训练开展顺利,布点校在训运动员达240名,人才库运动员档案达1000余名,市体育训练中心共招收运动员195名,输送省以上训练单位运动员苗子15名,在通过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选拔,有8人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70人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选派23名教练员参加全国、全省教练员岗位培训。举办了16期裁判员培训班,审批二、三级各类裁判员526人,推荐78人参加全国或全省各类一级裁判员晋级培训,获省体育局授予的一级裁判员40人。竞技体育基础进一步增强。截止今年2月,我市运动员共获得全国性比赛3金8银6铜、全省比赛16.5金18银26铜的成绩,在刚刚结束的云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临沧代表团共获金牌6.5枚,银牌6枚、铜牌4枚,总分列全省第12位,奖牌列全省第14位。

  残疾人竞技体育工作取得好成绩。积极开展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和输送工作,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有2名运动员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第七届残运会,荣获三金两银,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我市残疾人运动员钟永渊勇夺女子铅球项目银牌。鲁建民荣获田径男子800米第五名的好成绩;2009年,我市30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省第九届残运会暨第三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田径和举重项目中获12金3银3铜的好成绩。
体育产业健康发展。以中国体育彩票销售为主的体育产业开始起步,全市体育彩票销售快速增长,截止2009年末,电脑
  体育彩票总销售额达1.2亿元,即开型体育彩票总销售6091万元,鼓励企业和法人从事参与体育竞赛活动,采取企业赞助方式举办体育比赛,体育旅游、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俱乐部发展势头良好,企业、个体私营者投资经营体育用品和体育项目的商家逐步增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各县(区)在城市建设中,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的配置作了统筹安排,各级各类学校在新建和重建中也充分考虑了体育场地的安排和建设,凤庆县的体育馆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永德、耿马县体育场(馆)已在建设之中。新农村建设中,尽可能地对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配置作出安排,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尽量创造条件,建设体育活动场地、职工健身场所,原有的一些体育场馆得到改造,档次和质量有所提高。
  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市级体育场(馆)项目纳入“三个一百”重点项目建设来抓,项目具体规划为:拟在临翔区青华片区规划建设用地300亩,项目一步规划到位,分两期组织实施,初步确定建设总规模12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2.6亿元。一期工程实施体育场、体育馆及广场项目,建设面积5.8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974亿元;二期工程实施游泳馆、网球馆及其它场馆配套设施,建设规模6.1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0.626亿元。目前,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体育行政部门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市县(区)体育行政部门按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违法责任追究制。实行政务公开,改进机关作风,改善服务,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合法权益,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形象。全市体育工作得到国家和省的多次奖励和表彰。市体育局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被国家健身气功管理中心表彰为“全国百城健身气功交流活动优秀组织奖”,市体育局干部李萍被表彰为“全国推广健身气功先进个人”,全市8个单位、2名个人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10个单位、5名个人被云南省体育局表彰为“云南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2个单位和10名个人被省体育局和省老年体协表彰为“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临翔区博尚镇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局和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部分单位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与新形势下体育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单位的部分领导干部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和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依法办事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做好体育工作热情不高、自觉性不强,支持和推动体育工作的力度不大。

  (二)体育健身设施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体育健身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市的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总量少、档次低、种类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需求与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体育训练基础性设施与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不适应。现有的体育训练中心基础设施滞后,功能不全,加之2005年市体育中学合并市一中,由于市一中已不办初中班,市级各运动队的运动员无法就学,直接影响到运动队的招生和训练,我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面临严重困难,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与体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体育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主要应由政府财政投入,但由于我市市县两级财政比较困难,尤其是县(区)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足,制约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对今后进一步做好体育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要、促进科学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体育工作的自觉性,认真研究解决体育工作和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领导。真正把体育工作作为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

  (二)继续做好体育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要继续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营造体育工作的法制环境,以法律为依据,认真检查落实各项体育工作,依法做好全市体育工作。

 (三)坚定不移,强势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基础设施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规划,积极开展工作,加大力度,确保市级体育场(馆)早日开工建设。同时要支持各县(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县级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原有体育设施的保护和管理使用等要给予高度关注。
 (四)加大投入,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市、县(区)两级财政要依法将体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要根据需要,适当提高运动员训练生活补助标准。

 (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市、县(区)两级体育部门的队伍建设,特别是机构改革后要有计划的充实懂体育会管理的专业人员,确保有人抓体育工作;二是要加强中小学校专职体育教师的建设,不断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市体育中学的职能作用。市体育中学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和培养专职体育教师的重要阵地,政府要认真分析研究体育中学现状,今后的设置、管理、办班等相关问题,切实发挥体育中学的职能作用,为全市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编 辑: 刘宇
责 编: 刘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