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贯彻实施“两法一条例”工作成效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以下简称“两法一条例”)是国家和省上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而制定的三部重要法律法规。近年来,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坚持把贯彻实施“两法一条例”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宣传教育,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了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主要做法及成效是:
(一)抓组织领导,在落实工作责任上下功夫。以“两法一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市上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和种子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区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种子管理站,具体负责 “两法一条例”的贯彻落实和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市上把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工作纳入全市农牧业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市情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使“两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有了规范可行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市、县区农牧部门把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了具体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坚持把实施“两法一条例”与其他农村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组织农牧、农技、种子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基层,加大督促、检查和指导力度,使“两法一条例”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保障和促进了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抓学习宣传,在优化法制环境上下功夫。把学习贯彻“两法一条例” 作为五年法制宣传教育阶段性规划的重要内容,坚持经常宣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普法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整合各方面资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两法一条例”的知晓率。组织各级涉农部门开展“送科技下乡”、“农资打假”、“农民科技培训”等活动,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种子生产经营户和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两法一条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的优势,在庆阳电视台、《陇东报》开设专题专栏,扩大“两法一条例” 的宣传辐射面。借助“政风行风热线”平台,及时为咨询者、求助者排忧解难,增强了“两法一条例”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两法一条例”宣传活动3000多场次,制作宣传专版85个,印发宣传资料20多万份,服务群众200多万人次。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两法一条例”学习宣传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守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产业开发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三)抓机制创新,在增强发展活力上下功夫。抓住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的政策机遇,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切实解决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为“两法一条例”的贯彻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整合涉农行业分散的专业站所,于1997年在市、县两级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目前,全市共有农技推广机构519个,农技人员达到2812人。同时,按照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的思路,积极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和科研开发工作,建办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网络服务、有明显效益的“五有”专业合作社。全市已培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3个、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8户,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农业科研单位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种子管理体系建设上,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于2008年初全面完成了市、县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实现了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经营企业的完全剥离,进一步健全了种子执法监管体系,理顺了管理体制,全市种子生产、经营和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目前,市、县两级共设立的种子管理站9个,种子管理工作人员达到121人。
(四)抓项目建设,在夯实服务基础上下功夫。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服务条件、筑牢法制基础的有效载体,积极论证、争取实施了一批关系农业技术推广和种子管理工作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近年来,全市8县区均组织实施了旱作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小麦良种补贴、马铃薯增产增收等项目;29个乡镇实施了省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区域农技站8个,重点乡镇农技站21个;镇原县、正宁县承担实施了2009年中央财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通过加强项目建设,为基层农技推广和种子管理单位增添了一批化验检测仪器和电教培训设备,办公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五)抓技术推广,在促进农业增效上下功夫。围绕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大力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全市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益明显提升。近年来,全市重点示范推广了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栽培技术,以秸秆青贮、冻配改良和胚胎移植为主的畜牧高效养殖技术。市、县每年筹措1000万元扶持设施蔬菜生产,全市设施瓜菜面积达到7.3万亩。今年市财政列支1050万元扶持全膜玉米种植,每亩平均补助5元,全市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16.25万亩,占到全省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组建成立了市农科院,开展试验研究项目33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69个。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和科研成果转化,主要农作物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实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同时,把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前提,围绕推进“七个百万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农民培训“百千万”工程,每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全市初步达到了每个行政村有2名以上农民技术员,每户有1名科技明白人,多数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
(六)抓执法监管,在维护群众权益上下功夫。始终把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强化农资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贯彻执行《种子法》的重点任务,组织相关执法人员在全市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种子执法年、农资打假百日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等多项整治活动,对种子、肥料、农膜、农药、兽药、饲料等农资市场全面进行整顿治理。近三年,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2万人(次),检查农资市场628次、种子生产经营企业209次、农资经营户1.65万户次,开展农产品调运检疫150批次、6000多吨,立案查处各类违法生产经营农资案件46件,有效打击了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市上成立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全方位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加强与省农作物新品种保护维权办公室的合作,建立了品种准入和退出机制,大力开展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工作,全市种子生产经营领域未发生侵权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