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政府鼓励企业自建房解决职工住房难
中国江苏网3月10日北京报道: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房3600万套。今年将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的改造,年度投资大概在1.3万亿到1.4万亿之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居者有其屋”的话题,再次引发参与两会的全国代表们热烈讨论。不少代表表示,保障性用房建设问题,全部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还要发动社会和企业的力量,政府应当鼓励有能力、也有积极性的企业为职工自建房。
“保障性用房建设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理所当然。但实际上,由于力量有限,公共财政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大包大揽,而且,单纯强调其福利性质而放弃市场的资源配置力量,也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解决路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连云港鹰游纺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表示。
“现在,青年人才的薪酬水准普遍比较低,房价上涨以后,住房成了他们普遍面临的大问题。想要留住企业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首先就要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何达平说,“我们淮钢这次花了三千多万,买了一部分政府保障性住房,作为年轻技术工人的过渡性住房。一套房60-70平方米,五年之内收很低很低的租金或者免费,五年之外,再将租金市场化或低于市场价收取。” 何达平认为,“鼓励企业建房,可以分担政府的压力。而对企业来说,也可以留住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云飞也赞同政府鼓励企业为职工自建房,“我们企业前两年得到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批准我们建了集资房,用自己的土地,享受经适房的政策,给职工建房,解决了7000户普通职工的居住问题。”殷云飞说,“以职工的工资水平在南京市场上买房,肯定买不起。”殷云飞认为,保障房建设应充分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如何保证充分的资金来源,这是一个思路。
对于政府如何鼓励企业为职工自建房,何达平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政府在企业有自建房能力与积极性的情况下,可以在土地等方面给企业一些政策支持或优惠。
“如果不在政策和税收以及其他减免措施上推进激励措施,企业的积极性也很难真正调动起来,即使调动起来,也很难持久。” 张国良也表示。他建议修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对“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等内容进行修改。在银行信贷上给予建房企业一些优惠。他还建议,可根据企业对社会贡献程度,设定年纳税额、解决就业人数等指标。企业按照所得指标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员工。 (本网特派记者 王瑶 徐关辉 戚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