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把脉贵阳“社区医院”
代表们就如何破解其发展中的困难提出诸多建议
核心提示:它遍布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它承担着掌控辖区居民健康状况监控、常见传染病防治的功能……对于控制疾病、呵护健康,这是我们的第一防线。自1998年开始,贵阳市在两城区进行“社区医院”试点。十年不懈努力,贵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稳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防线正在逐步坚固。
诚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深入街头巷尾的医疗服务机构,在发展中也遇到设备不足、场地狭小、技术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如何稳住我们面对疾病的第一防线,解决发展中遭遇的种种问题,正提上城市决策层的案头。
近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视察,代表关注着这个防线的现在,更就它的未来,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
“15分钟服务圈”
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这里享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这种方便,自不必言。“至去年底,贵阳市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2个,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数的七成以上。”贵阳市卫生局副局长洪阳介绍说。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质,在确保“15分钟服务圈”的基础上,有关部门还通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治水平等途径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吸引力”。2006年,贵阳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63种药品集中进行竞争性谈判招标采购,通过这项措施,药品价格与以往招标药品综合对比,下降了37.8%。在一定程度上,这一举措降低了群众看病的成本。
同时,为更好向市民提供医疗服务,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等9项免费内容也逐步进入了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另一方面,贵阳市医保部门降低了医保定点“门槛”,使得67家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医疗保险定点机构。
“有点感冒头痛等小病,我们都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里不用排队,服务也好,”小河区长江路居民周先生说。
贵阳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防控中,正在发挥其重要功效。
“社区医院” 三大现状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院”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近在咫尺”,治疗普通小病也没问题,但多数居民还是愿意舍近求远,宁愿排长队去大医院就诊。“究其根源,是市民的‘不信任’感,这也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卫生部门相关人士说。
现状一:业务用房 面积偏小
“这里就140个平方,很多医疗项目无法开展。”南明区市府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的医疗用房紧张问题,是贵阳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房现状的一个缩影。据了解,不少小区没有预留或挪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造成医疗设备进不了小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限制了一些医疗活动的开展,“来看病的人自然就少了,”市府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邓黔梅说。
按照卫生部要求,2009年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必须达到140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筑面积必须达到150平方米以上,而贵阳市的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面积都达不到要求。“小河区的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企业医院转型,所以地盘够用,但其它地方就没这样宽裕了。”卫生部门负责人说。
现状二:“只出不进”病源紧张
所谓“双向转诊”,指社区收到危重病人时,会转到大医院诊治,在大医院就诊的普通病人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医院救治的危重病人,其康复阶段转至社区。
“双向转诊”制度,本来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方便市民的重要举措,然而,人大代表视察发现,由于医院之间的竞争,“双向转诊”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只出不进”。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总数仅占全市的10.83%,一些到大医院就诊的普通病人没有转到社区,而一些重病病人的康复治疗也没能转回社区进行。
现状三:医疗人才 跳槽严重
“我们这里就像是医护人员实习基地,实习一结束,有点经验的就被大医院挖走,我们就只能再重新培训新人。”一社区医生无奈地说。由于无编制、待遇低,很多医生护士经常往大医院“跳槽”,社区卫生人员流动性很大。
贵阳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缺乏全科医学人才是个普遍现象,这种人才缺乏和人员流动性大,直接降低了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
多方协力 破解困难
如何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在此次人大常委会的视察调研中,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浮出了水面。
“实行分级医疗,通过制定相应措施和法规,准确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功能,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的分工协作,”许多人大代表直指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贵阳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要切实实行分级医疗,大中型医院要集中力量救治危重病人和开展医学科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立足于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社区公共卫生工作。
据了解,目前贵阳市各区人均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才达到10元左右,就算是投入较多的小河区,也只有13元,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而我们的近邻重庆已经达到30元,杭州更是达到了50元。对此,人大代表建议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同时地方财政也应逐年加大投入,着力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面积小、医疗设备不足等困难。
同时,针对新建楼盘、小区所规划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得不到最后真正落实的情况,视察组代表提出,应科学规划,加大督促检查。在规划方案中,新建楼盘、小区要精确地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位置、面积和用途,防止应建不建等问题。
针对社区卫生人员无编制问题,视察组代表认为,有关部门应进行专题研究。目前,应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切实解决社区卫生人员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工作待遇,让他们安心留下工作。
就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管理问题,贵阳市卫生局负责人提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督导力度,进行统一管理,使其运作更加规范。
此外,视察组代表还建议,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能够客观地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减少不信任感,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
十年发展,贵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方兴未艾,防线正在成型。如何有效破解困难,巩固、发展这道防线,这将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祝坤昱 王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