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贵州 > 新闻报道

贵阳市人大农经委调研养殖业产业发展情况

来源: 贵阳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09年06月04日 14:38

  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出发,结合农经委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监督职责和年度工作安排,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海于2009年5月下旬率市人大农经委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实施,对我市养殖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丁海副主任一行除听取农业部门的情况介绍外,还先后对白云区小桥良种猪场、贵州兴华蛋禽有限公司、乌当区水田镇动物防疫站、乌当区奶牛养殖场等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畜禽养殖企业和动物防疫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也走访了基层管理工作人员和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者。

  调研中,丁海副主任一行看到,自2006年7月1日《畜牧法》开始实施以来,市政府及其农业等相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大力落实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强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我市畜牧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一)配套制度不断完善。近年来,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根据《畜牧法》的原则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如《生鲜牛奶管理办法》、《种、养产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生猪屠宰和生猪产品流通管理办法》、《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养殖小区技术操作规范》、《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方案》等等,为我市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相关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按照国务院和省里的相关政策,加大了对养殖业的补贴力度:2007—2008两年间,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1481.94万元,惠及养殖户11.78万户,稳定了生猪养殖产业;及时将统一采购的15260支冻精发放到各奶牛养殖小区,保证了奶牛繁育的正常进行;按照10万元的单位补助标准,对12家存栏1到5万羽的蛋鸡场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促进了蛋鸡的标准化规模养殖。(三)基础投入不断加大。截止2008年,通过国开行共贷款1.2亿元,对全市500个养殖场或小区进行了升级改造,为发展现代畜牧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已形成乳牛、蛋禽、肉禽、肉猪和肉兔五大养殖产业。例如,全市已建成奶牛养殖小区22个,存栏近1.5万头,牛奶年产量2.9万吨,成为了全省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目前,正积极扶持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和贵州好一多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标准,通过贷款,新建4个存栏各5000头的奶牛养殖小区。除此而外,全市蛋鸡存栏已接近300万羽,而肉鸡光清镇市年出栏就在1000万羽以上;肉猪全市年出栏100多万头,肉兔60多万只。截至2008年,我市养殖业年总产值已达25.0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4.35%——养殖业已成为我市现代生态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五)龙头企业培植力度持续加大。通过自我扶持和招商引资,现已培植了一批具有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力的畜禽养殖及加工企业,其中除“三联”乳业、“好一多”乳业以外,还包括了“温氏”集团、“大发”公司、“台农”公司、“南江”公司、“长生源”公司、“黔福” 公司等等,基本奠定了我市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取向。以“三联”和“好一多”乳业为例,两家公司作为现代化乳制品生产企业,日生产能力已达360吨,其50多种产品分别占到了贵阳市场份额的80%和全省市场的42%;受其拉动,我市奶牛养殖业已从散养逐步转向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牛奶品质和产量不断提高。(六)防疫体系建设有所加强。2006至2008年,共投入1491.87万元,对9个区(县、市)的动物防疫体系进行了升级改造,建立了动物疫病扑杀风险金,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逐步开展起了动物疫病的可追溯管理。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在我市的免疫密度达到了应免数的100%,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达到95%,有效地避免了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七)良种管理得以强化。对种畜种禽的生产经营实行了严格的准入制,同时强化了对种畜种禽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管理。目前已建成种猪场12个,种鸡场和种兔场各6个,每年可向市场提供良种猪5万头、禽1500万羽、兔30万只,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需求,而且还销往省内其他地区和两广等地。

  另一方面,通过调研,丁海副主任一行也了解到,我市在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的进程中还面临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诸如:(一)金融危机对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较大冲击。例如今年5月19日的价格周报显示,仔猪、肥猪和去骨带皮猪肉的价格同比分别下降了62.9%、46.1%和38.5%,已处于生猪价格预警的黄色区域。这种状况,已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生猪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与此同时,受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肉鸡、鸡蛋的价格也有所降低。(二)基层防疫力量十分有限。比如县乡防疫机构尚未健全,普遍存在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而村级防疫不仅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也相当低下。(三)畜禽产品的质量管理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这一方面表现在基础设施和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如缺少质量追踪程序等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传统养殖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分散经营现象相当普遍,客观上给畜禽产品的质量跟踪带来了较大困难。(四)现代养殖模式的运用还不够普及。突出问题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力较弱,而农户合作组织发展也存在滞后问题,加上养殖基地和养殖户同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还未占到绝对优势。

  针对我市养殖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丁海副主任在调研中强调:我市养殖业越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越是应当加强执法,充分利用法律的保障机制来推进我市养殖业平稳、较快发展;要抢抓国家加大投入的机遇,按照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和标准,进一步深化动物防疫体系和畜禽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我市现代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建的4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已列为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的监督任务,政府及其各相关部门要加紧落实,确保年内完成建设任务,以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养殖业发展步伐。

编 辑: 李杰
责 编: 李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