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重庆开县:借力代表行动 开辟缩小“三个差距”之路

俞远兵

来源: 中国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1年07月28日 15:15

    缩小区域、城乡、贫富“三个差距”,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重庆开县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利用“代表行动”这一载体,努力把全县各级人大代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力量集中起来,智慧凝结起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支持、推进均衡和谐发展,为缩小“三个差距”开好局、起好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围绕中心,合力推动提速发展

    在开县基本完成三峡库区四期移民任务后,县委提出“三年整体转型,五年提速到位,七年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县委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奋力推进开县提速发展,对于缩小“三个差距”意义重大。县人大常委会利用开展“代表行动”主题活动这一契机,紧紧围绕县委发展战略目标,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和谐化为切入点和着力点,认真组织代表开展活动,为全县整体转型,提速发展睿智献力。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地方经济崛起,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元素。开县区位优势不明显,工业基础薄弱,实现工业化任重道远。县人大常委会着眼开县发展未来,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先后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对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企业发展等工作进行视察调研。通过视察调研,代表们进一步总结了工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找准工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提出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有力推动了全县工业发展。

    城市化过程本身就是在促进区域融合,缩小“三个差距”的过程。开县在城市化进程新的起点上,提出打造“千年开州,灵动水城”的构想和目标。县人大常委会不当“局外人”,先后组织代表开展了“宜居开县”建设检查周活动,对开县体育馆等公共设施和场所进行了检查。组织代表对开县的生命之湖——汉丰湖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专题视察,为滨湖生态城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织代表为环汉丰湖区域城乡总体规划既六大圈层规划睿智献策,为建设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县城做出了积极努力。

    社会和谐化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把开县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开县,县人大常委会把开展“代表行动”主题活动与引导代表高度关注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助推开县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实行上下联动,横向互动,让代表全面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督促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先后组织代表“大下访”1130余人次。结合“百千万普法示范工程”建设活动,组织代表直接联系普法示范点工作,先后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1700余人次,解决大小纠纷670余件,开展政策法规宣讲40余场,分发平安宣传资料8万余份。

    二、关注“三农”,合力促进城乡统筹

    缩小“三个差距”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开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推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解决开县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代表行动”中,县人大常委会把关注“三农”作为重要内容,倾力推动农村发展,助推城乡统筹。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县人大常委会在“代表行动”中,积极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或代表所在单位援建、整修乡村道路56条,整修山坪塘37口,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组织相关代表和代表所在单位筹资100余万元,修通了关面乡泉秀村至七里坪的公路185公里,为关面乡七里坪的群众出行和中药材基地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县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聪明才智,认真组织代表深入农村调研,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为上级制定政策、党委决策和政府改进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开展“菜篮子”工程调研,全面了解了“菜篮子”工程的现状,深刻剖析了“菜篮子”工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加大投入、优化流通、提升品质、科技支撑等方面探寻对策,在推动农户万元增收和解决群众生活所需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的调研,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为有效助推农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县人大常委会充分调动代表的积极性,组织代表开展了“送物资、送技术、送服务”活动,共为群众送去价值57.15万元的肥料、大米等生产生活物资。解答惠民政策和种养殖技术等咨询1.8万余次(条),助推3691户农户完成万元增收年度目标。

    三、为民所需,合力保障改善民生

    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有保障有着落,对建设和谐社会,缩小“三个差距”至关重要。在“代表行动”中,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六项基本民生,十件重点大事”,选择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居住、吃饭、看病、上学等内容,认真开展代表活动,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

    组织全县各级代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千名代表问民生”大宣传、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就群众关心的扶贫、低保、养老保险、生态移民、农转非等有关政策进行宣讲,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全县有2291名各级代表参加此项活动,共发放各类政策宣传资料31万余份。收集和转办群众提出问题517条,督促解决落实306条。

    为促进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组织代表视察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促进全县保障性住房工作快速深入地推进,确保更多的困难群众住有所居。组织代表对全县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了检查,推动全县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组织代表视察了全县卫生、食药品监管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人大代表送健康”活动,在代表捐资中拿出105万元用于协助建立完善村级卫生室,确保群众病有所医。组织代表开展了《教育法》执法检查和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调研从代表“参与贡献”项目资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改善大德、满月等乡镇中心校学生食堂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各级代表扎实开展“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共为842名留守儿童担任代理家长,为留守儿童送去价值10.39万元的学习用品用具和15万元慰问金。

    四、代表引领,合力共建和谐开县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推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在缩小“三个差距”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各级人大代表投身缩小“三个差距”主战场,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作用。自开展“代表行动”以来,开县涌现出一大批身体力行、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在促进缩小“区域、城乡、贫富”差距方面,充分发挥了代表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现任全国、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张国安,牵头引进了重庆峰仙牧业公司入驻长沙镇古迹村,总投资1.5亿元占地100亩新建奶牛养殖基地,解决56人就业,带动1850户种草2500亩。市人大代表涂德军在外创业成功后,返乡投资8000万元,创办重庆德凯覆铜板有限公司,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劳动力就业、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县人大代表邓志友捐资260万元硬化铁桥镇亿世村至新南村的公路,有效解决当地1700人的出行难问题。

    通过开展“代表行动”,全县的各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捐资924.05万元,投资962万元,引进项目资金4.38亿元,助推133个微型企业发展,帮助新改建设巴渝新居161户,帮助完善34个村(社区)卫生室建设,植树造林3335亩,结穷亲5061户,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缩小“三个差距”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人大常委会)

编 辑: 李杰
责 编: 余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