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开县人大代表心系“菜篮子”工程

来源: 重庆人大网   浏览字号: 2011年06月08日 15:05

  (王晖)关注菜篮子,就是关注民生。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开县十五届人大七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开县打造成“渝东北绿色菜都”。为推动“绿色菜都”的建设步伐,开县人大常委会将其列为今年工作的一项重点。

  直观感受:产销两旺

  5月2日至4日,代表们先后深入竹溪镇蔬菜基地、临江镇柑桔基地、厚坝镇葡萄园生态农业、食用菌生产、商品鱼基地,谭家镇蔬菜科技示范观光园、巴山情食品开发公司、蔬菜加工厂等地实地察看,并与当地党委政府、部分业主进行了座谈。

  在竹溪镇春秋、灵泉蔬菜基地,代表们看到,大宗的应季蔬菜长势喜人、鲜嫩水灵,基地内沟壑纵横,整齐规范。据当地党委负责人和业主介绍,竹溪镇是老蔬菜基地,截至目前,已发展了蔬菜9000余亩。竹溪发展的蔬菜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的历次抽检中,合格率为100%。因此,竹溪成为开县第一个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最为喜人的是,竹溪的蔬菜已成功实现“农超对接”,这种直销的方式既保证了生产者的利益,又让广大消费者得了实惠。因此,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品牌,竹溪蔬菜都得到了广大市民认可。

  随后,代表们在厚坝镇看到平坦肥沃的良田好地、便利快捷的交通条件,瓜果、菜肉一应俱全;在谭家镇看到,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已成为发展蔬菜产业的模式……

  直观的感受,让代表们对全县菜篮子工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直面问题:差距凸显

  “菜篮子”工程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农户万元增收。调研中,代表们发现,开县“菜篮子”工程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建设“渝东北绿色菜都”的要求尚有差距。

  调研发现,开县“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仍然不足。除柑桔、肉、蛋类产品自给有余外,其它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县人民对“菜篮子”产品的需求。同时,“菜篮子”工程扶持投入力度也不够,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造成产销服务不力。

  由于财力有限,一方面在“菜篮子”涉及的各类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上欠缺,水、渠、路、电、沼综合配套的专业化生产基地较少,与建设高标准无公害“菜篮子”工程尚有较在差距;另一方面,由于产业融资渠道单一,建设投入的合力效应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对发展“菜篮子”工程的龙头企业、业主扶持不够,导致他们缺乏生产资金,抗风险能力减弱,影响他们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直抒己见:提质上档

  “菜篮子不大,却盛着民心,装着民意。”县人大代表唐顺华由衷感慨,“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菜篮子工程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紧紧相连,息息相关,建设“渝东北绿色菜都”对“菜篮子”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代表们纷纷建议。

  代表建议要进一步统筹整合力量,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户万元增收等项目与“菜篮子”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打捆使用各种项目资金,加快“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流通环节和加大投入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强化科技支撑。以培养种植能手、养殖能手、生产大户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步伐。

  一路走来,代表们提出的条条建议、句句箴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接受,打造“渝东北绿色菜都”让代表们充满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编 辑: 崔丽霞
责 编: 崔丽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