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人大 > 重庆 > 新闻报道

重庆:人大代表情牵民生 关注巴渝新居建设

来源: 重庆人大  浏览字号: 2010年12月20日 11:24

  为了“寒士”俱欢颜

  ——大渡口区跳磴镇人大关注巴渝新居建设纪略

  (记者 萧剑 通讯员 孟冬蕾) 一大早,村民童进海又来到村上刚落成的5层小楼房前,喜滋滋地看着这栋正在进行外墙装饰的小洋楼。因为,再过半个月,他就要搬进来住了。作为南海村的危旧房灾民之一,童进海家分到了一套114平方米的房子。

  和童进海一样,这几天,其他30多户村民也沉浸在喜悦之中。“可以说,这种喜悦,源于今年开展的‘代表行动’中,我镇人大及人大代表关注‘巴渝新村’建设工作的生动实践。”大渡口区跳磴镇党委书记张毅称。

  调研:风雨欲来房欲摧

  跳磴镇现存危旧房年代久远,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50-60年代。建造结构差,以土坯、夯土房为主,普遍采用碎石块、泥土、木头建造,没有圈梁、立柱,房屋倾斜、墙体开裂等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汛期和刮风下雨时,出现垮塌的事件更是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如2009年‘8.3’暴雨灾害期间,我镇村民房屋受灾情况就特别严重,许多农房因建设年代较久,出现了倒塌和不同程度的受损。”张毅书记告诉记者,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全镇农村危旧房共851栋,面积约84150平方米,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房屋187栋,面积约18790平方米,占全镇农房的17.09%。

  风雨欲来房欲摧,人大代表对此牵挂在心。今年伊始,该镇人大及人大代表迅速行动,广泛开展调研、视察,并将之纳入“代表行动”民生助推行动之一。代表们在调研走访中发现:该镇现存农村危旧房聚集度较低,分布散乱,覆盖全镇15个行政村1个社区,既有农村居民的房屋,也有城镇居民(含“农转非”人员)的房屋。居住于危旧房中的农户大部分为经济困难、老弱病残、分散供养的五保户等低收入家庭,其中很多属于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收入低,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改善居住条件。

  建议:“金点子”情牵民生

  “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更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尽快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助力‘宜居重庆’建设”,成为代表们的最强音。

  接到镇人大的调研情况反馈后,区民政局和镇政府共同商议,决定以跳磴镇南海村为突破口,在该村二社简家坪集中修建受灾群众集中居住点,从根本上消除村民居住安全隐患。工程由南海村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和实施,工程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而镇人大则担负起监督工程的重任。

  同时,根据代表们提出的“统一重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的“金点子”,经过村支“两委”商讨和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结合南海村自身发展实际,本着“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民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决定集中修建30套巴渝新居。

  代表们指出,集中修建巴渝新居,一是可以降低建设成本,避免农房建设散乱、标准参差不齐、“超面积房”、“新房子、乱村子”的现象,改善村容村貌;二是楼房式的房屋建筑节约了土地,流转出更多的土地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做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三是集中修建的方式便于农村基础设施的集中修建,以此服务更多的村民,实现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成效:村民过上城里人生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代表行动”的引领下,村民们对巴渝新居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拥护和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更是高度重视,立即行动。2010年5月,村民们翘首以盼的该镇首栋巴渝新居,在南海村二社简家坪开工建设。

  根据规划,该巴渝新居建设规模为5层楼6个单元,每套房屋面积114平方米左右,可安置30户、94名村民。张毅书记介绍,在补助标准上,农村困难户、残疾人家庭及地灾搬迁户,每户补助搬家费1000元,同时按照新建房屋面积补助30元/平米,在前两项的基础上,还根据新建房屋情况给予1500-3000元的临时困难救助;农村非困难户以及城镇居民户一次性补助3000元。

  “这样算下来,我们只需交2万多元钱,就可住上宽大舒适的楼房,确实划得来。”被安置村民杨信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得合不拢嘴:“几年前我就想把我家的危旧房翻修一下,但苦于缺钱没干成。如今在人大代表的帮助下,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份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成效还不仅如此。目前,跳磴镇共已改造完成178户巴渝新居建设,镇财政直接补助困难户26户共计16万元。同时,还将在每个巴渝新村修建健身休闲广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让村民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萧剑)

编 辑: 刘宇
责 编: 刘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