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渡口区:人大常委会监督保障性住房建设
大渡口区人大常委会把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监督工作作为该区“代表行动”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视察、调研、审议等活动,加大了监督力度,促进了该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有力推进。
人大监督保障群众住有所居
今年4月初,大渡口区投资8.56亿人民币打造的占地7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可安置居民4200余户的“古渡春色”安置房项目正式动工。据悉,这是我市目前开发规模最大的安置房项目。在该项目开工仪式上,重庆市有关领导对该区旧城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大渡口区的此项工作走在了全市主城区前列。其实,这只是大渡口区在“五个重庆”建设中,加强“宜居大渡口”建设的一个缩影。
成绩来之不易。一组组数据背后,凝聚着区人大常委会和全区人大代表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将“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代表行动”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大渡口区按照市委提出的“五个重庆” 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区情,提出了建设“六个大渡口”的工作目标。
今年初,大渡口区人大常委会在制定“代表行动”主题活动方案时,常委会一班人充分认识到,在开展“六个大渡口”建设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宜居大渡口”建设。主要原因是,大渡口区的旧城改造是全市任务最重的两个主城区之一,拆迁安置量仅次于渝中区,但其难度却大得多,矛盾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多、农转非多、安置房需求量大。加之地处主城边缘、老工业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各类社会矛盾突出。
“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宜居’目标难以实现,更会影响到‘平安’和‘森林’大渡口建设。”为此,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结合年初的人代会上,许多区代表提出的相关议案和建议,决定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供给这一民心工程列入“五个重庆建设·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的特色动作,按照重庆市人大规定的四项规定动作,举区人大常委会全体之力,发动全区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开展调研、视察、审议、献策等代表活动,保证“代表行动”主题活动与区委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方向一致。
将“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作为“代表行动”的特色行动
去年以来,为实现市政府下达给区里的旧城改造和拆迁安置任务,大渡口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但由于管理体制、拆迁矛盾、土地需求、资金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安置房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一状况,区人大常委会在制定“代表行动”活动方案时,围绕区情,实施了一系列有自身特点的“代表行动”。如:在年初召开人代会之前,特意安排了一次专项视察,组织全区人大代表视察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及供给工作,让代表们对此项工作有个全面了解,以便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有的放矢。也就是在这次区人代会上,大会主席团将数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议案”作为大会的唯一议案,交区政府办理,引起区政府高度重视。
随后,区人大常委会全体委员、机关各工委和区代表立即行动,在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分组开展专项调研,形成了一份“关于全区安置房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的调研报告,受到区委领导的肯定。
区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还亲自挂帅,担任了几个拆迁安置片区工作组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政府有关部门推进工作。组织部分区代表参与拆迁安置工作,及时解决拆迁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许多难题政府部门不好解决,但人大代表出面,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许多群众说,“人大代表为我们说话,我们信得过啊!”
除此之外,区人大还规定,每一季度开展一次专项视察,加强跟踪督查,助推保障性住房建设。如今年3月31日,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代表视察行动”,组织市、区人大代表视察辖区内的H21、古渡春色、建设村、双山等四个地块安置房建设情况时,代表们认为,大渡口区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加大了领导和工作力度,思路清晰,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住房建设机构——住房建设办公室,完善了有关工作机制,统筹了安置房规划布点,注重提升安置房建设的质量,“重拆迁、轻安置”的倾向开始扭转。
视察中,代表们针对区政府在投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征地拆迁周期过长、按期交房仍难全部实现等问题,提出建议:一要继续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尽快有效减少超期安置,防止新增超期安置,让安置户早日入住,满意入住。二要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工作合力,如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必须足额到位;要强化办件配合,特事特办;要进一步做好化解矛盾的预案,及时处理好来信来访等。三要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加强项目的分类指导,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计划,严格实行时间倒排机制,让人大每季度的视察都能看到新形象、新进展。
将百姓住有所居作为“代表行动”的目标
“凡有利于推进政府工作的,有利于推进‘五个重庆’建设的,区人大都要无条件支持,区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有关工委要全程参与,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以代表行动为契机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是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罗荣在机关会议上经常说的一句话。
因为有了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人大代表的全程参与,目前,全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按期推进,进展顺利。
区安建办主任杨树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自区人大介入此项中心工作以来,进一步理顺了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通报进度制度、分工协作制度、联系安置制度等工作制度;统一了安置房建设、规划的有关标准,保证了安置房的质量;区人大几次出台融资决定,及时解决了资金问题,使资金保障措施得到完善。现在,我的工作也好干得多了。”
据资料显示,2006年至2009年期间,大渡口区累计建成各类经济适用房项目11个,总建筑面积达68.7万平方米、7980套;在建安置房项目5个,总建筑面积63.9万平方米、7133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建片区组长应建告诉记者,2010年区委、区政府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化建设步伐,今年又计划竣工安置房项目5个、竣工总面积40万平方米;开工再建类似“古渡春色”这样上规模的安置房项目8 个、新开工100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可为居民提供15600多套住房。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大渡口的城区面貌,对全面推动城区旧城改造和宜居、平安、森林大渡口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区委提出的拆迁安置“房等人”的目标。(史长柱 邱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