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千万工程”引振兴 奋楫笃行齐跟进

——2024年第1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侧记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 宫宜希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2024年第8期  浏览字号: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
  20多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逐步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工程倾情牵挂,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深入总结提炼,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为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更好发挥代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4月17日至19日,2024年第1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在浙江安吉举行,来自31个选举单位的155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学习,30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代表跟班学习。代表们大都是来自乡村振兴一线的村支部书记、村长、农技推广站长等。学习班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主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学习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等,助力代表更好履职。
  多位代表表示,通过学习培训,提升了理论水平,开阔了思维视野,下一步将牢牢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认真学习借鉴,积极履职尽责,结合各地实际做好转化运用,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学经验 探寻乡村全面振兴“密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浙江安吉,竹海绵延、茶园吐新,处处绿意盎然。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乡村全面振兴热潮涌动,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壮丽画卷徐徐铺展。
  在学习班开班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刘俊臣指出,要切实把“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把握蕴含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转化为依法履职、担当尽责的思路办法和具体成效。
  绿水青山宝贵,但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带着问题,代表们开展实地学习考察。
  行走于灵峰街道横山坞村,翠竹青青,微风习习,雨后的村庄宛如一幅水墨画。作为闻名遐迩的竹乡,安吉拥有百万亩竹林。能喝的竹饮料、能穿的竹纤维成衣、能出口的竹制品,竹子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茫茫竹海还能做什么?还能“卖”竹林里的好空气!2021年,安吉成立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通过搭建闭环的碳汇收储交易市场,推动竹产业绿色创新发展,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探索共同富裕实践新路径。
  “这绿水青山正是金山银山!”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表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大代表的奋斗目标,要坚持绿色发展,真正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群众。
  发展全域旅游则是另一条致富路子。远处青山隐隐,近处小院精致,游人在此体验创意手工或茶叶炒制,偷得浮生半日闲,流连忘返。
  4月17日至19日,2024年第1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在浙江安吉举行。代表们参加现场教学,实地考察民宿集群,体验民宿设施。摄影/宫宜希
  通过房屋改旧建新,横山坞村形成错落有致、个性鲜明的民宿集群,采取“专业公司+街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与民宿集群相距不足1公里,亲子主题乐园、艺术馆等项目相继落成。横山坞村围绕“吃、住、游、购、玩”等休闲元素,形成了文化休闲、乡村度假、休闲农业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此外,黄杜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和民宿旅游,做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景溪村将竹林基地与乡村旅游、漂流等相结合,推动林旅融合发展;夏阳村创新发展“露营经济”,实现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转变……代表们分赴10个“千万工程”典型样板村庄,详细了解村庄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模式。
  “通过现场教学,我深感乡村全面振兴要创新理念、规划先行,要就地取材、打造特点,要群众参与、不能单打独斗,很有借鉴意义。”全国人大代表、新疆伊犁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菲菲表示,新疆古丝绸之路也有很多资源值得深挖,希望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福利。
  “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找到合适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杨宝玲表示,将坚持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强本领 理论“充电”以真学促实干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为帮助代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学习班紧扣代表履职实际,围绕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新时代社会基层治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等主题安排5场专题报告,为代表强化理论水平、更好履职尽责“充电赋能”。
  4月17日至19日,2024年第1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在浙江安吉举行。图为代表们参加专题讲座。摄影/宫宜希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指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维护好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守正创新,稳扎稳打推进。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汪铁民指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对基层治理的政策要求和法律规定,对于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表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正牵头开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工作,积极以法治方式回应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困难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项艰巨任务、光荣使命,不仅需要政府推动,更需要人大代表的帮助支持。”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表示,农业农村部将在人大监督下,认真履职尽责,扎实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历史重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顾益康表示,总结“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最重要的是领悟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抓“三农”工作的经验真谛,并用以指导新时代“三农”工作。“要加大力度采取城乡融合的改革赋能,数智引领的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产业赋能,传承乡愁的文化赋能,头雁引领的人才赋能,党建统领的组织赋能等六大赋能行动,努力使新时代的‘千万工程’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总引擎。”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院长金伯中教授表示,我们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此次学习犹如一场‘及时雨’,十分解渴!”参与学习的代表们纷纷表示,通过专题报告,大家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对政策的把握,更清楚了未来振兴发展之路,将更好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成效。
  重实践 让“千万工程”走向全国
  为了让代表们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升,学习班安排了6场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代表们分享学习感受、交流履职心得。谈论最多的,便是余村的成功经验。
  4月17日至19日,2024年第1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在浙江安吉举行。分组讨论环节,代表们交流履职经验。摄影/宫宜希
  余村,青山环抱,绿水逶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村口,矗立的高高石碑上,10个红色字样依然醒目,喜迎八方来客。
  “20多年前,我们村远没有这么漂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那时的余村时常炮声隆隆、粉尘遍地,许多村民靠开采矿石谋生。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余村指明了绿色发展之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借着“千万工程”的东风,余村封山治水,持续改造优化人居环境,昔日矿坑变身油菜花田、荷花藕塘……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乡亲们打心底里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汪玉成说。
  “余村不可复制,但是余村的经验可被复制。”汪玉成表示,今年,他建议制定“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促进条例,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通过法治保驾护航,更好发挥‘千万工程’的带动效应,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就要读懂一以贯之、守正创新的制胜法宝,读懂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基本立场。”作为一名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春艳多年来积极建言献策,持续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声。她表示,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从农民的期盼中找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答卷。
  从借鉴“他山之石”,到探索符合本村发展实际的振兴之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兰说,独树村将持续优化村里的产业结构,推动“互联网+特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现代化产业水平高起来、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共同富裕的路子宽起来、“村在景里、景在画中”的美景亮起来。
  这些正是“千万工程”接续奋斗的生动写照。代表们表示,大家将继续当好“火车头”,做好“领头羊”,把履职答卷写在田埂间、写在土地上、写入农户中,将党的惠民惠农政策传到千家万户,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放眼浙江广阔大地,这场跨越20多年的美丽接力正焕发着新的生机,激荡着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代表们满怀期待而来,满载收获归去,更多乡村全面振兴的故事将在中国大地精彩续写。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 辑: 刘冬
责 编: 于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