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相关知识

如何审查国家预算

浏览字号:     日期:2007.02.2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预算是国家政策的体现。人民将审查国家预算的权力交给了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也同时要求人民代表大会认真履行这一职责。人大代表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要对人民负责,对纳税人负责,认真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对国家预算积极发表审议意见。可以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安排情况进行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财政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财政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审查国家预算,首先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在新的年度的安排情况。要重点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物价水平、失业率和进出口总值等。这些指标在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都有反映,因此在审查预算之前,要先熟悉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上年预算收入的完成和当年预算的安排,都受上年经济增长情况和当年经济增长安排情况的制约,有关单项税收的规模和增长如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的规模和增长,与经济总量规模和发展速度相关,进El产品消费税、增值税与外贸进出口相关。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税收的增长也应快。有关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在预算支出上也应有所反映。

    ()看预算收支是否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又称预算收支平衡,是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一种对比关系,即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达到平衡。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对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预算资金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只有当年取得的收入和当年的实际支出才构成当年财政收支平衡,运用以往留下的结余或是当年留下结余都是不平衡。

    在审查预算是否平衡时,尤其要注意财政赤字和发债规模。根据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要求,债务收入不作为一般的财政收入,债务还本支出也不列入当年一般财政支出。因此,在衡量预算平衡时要看预算草案“收入合计”和“支出合计”栏目是否平衡。在预算草案中,弥补中央财政收支差额一栏反映的就是中央财政赤字。如果出现较大结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未能做到有效运用。如果赤字过大,甚至年年出现赤字,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紧张,也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性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是借债应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政府公共预算是指反映国家以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取得收入,用于维持政府公共活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发展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的预算。政府公共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社会职能方面,都是无偿性支出,或者说是不能取得直接收益的支出,因而其来源也应是无偿的。由于地方没有弥补赤字的手段,因而不能搞赤字预算。在审查预算执行时,要看赤字和发债规模是否控制在人大批准的范围之内。

    在审查预算是否平衡时,还要注意看预算平衡是否真实,防止虚假平衡。虚假平衡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财政挂账”,即将当年收不抵支的差额结转到下一年,如当年该由财政拨付的政策性亏损补贴不按时拨付,该退给企业的款项不退,从而减少了当年赤字。财政虚假平衡会使人产生对财政状况的误解,因而比公开的赤字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看重点支出是否得到保障

    在财政资源分配中,收入总是有限的,很难满足全部的支出需要。这需要在坚持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确保重点,在保证政府公共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其他各类预算支出。财政支出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法律规定的特殊要求;二是国家法律虽未作规定、但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1.我国对预算支出安排有直接特殊规定的法律主要有:预算法第3l条规定:“中央预算和有关地方政府预算中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扶助经济不发达的民族自治地方、革命老根据地、边远、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第32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农业法第38条第1款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55条第2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科学技术进步法第45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全国研究开发经费应当占国民生产总值适当的比例,并逐步提高,……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他有关法律和一些重要的法规、决定中还有有关预算支出的直接特殊规定。这些都是很硬的指标,我们在审查预算时,要注意对农业、教育、科技等重点领域投入的增长幅度应达到法律规定的要求。

    2.有些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国家法律虽未作规定,也应作为预算支出的重点。在不同的时期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会不一样。除了农业、教育、科技等问题外,通常还有社会保障、社会公共卫生等。

    ()看预算超收收入的支出方向和使用情况是否合适

    预算超收收入是指收入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超过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收入,是预算执行结果超过预算数的差额。由于预算只是一种预计安排,其执行结果往往是有一定差额的,或者超收,或者短收。由于我们在编制预算时,比较强调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在实践中,短收的情况较少,超收的情况较多。预算执行中有了超收,只要是依法征收的,就是好事。问题是超收收入用在什么地方,使用要经过哪些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中对中央预算超收收入的使用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明确规定中央预算超收收入可以用于弥补中央财政赤字和其他必要的支出;二是中央预算执行中,需要动用超收收入追加支出时,应当编制超收收入使用方案,即不能随意使用;三是实行通报和报告制度,即国务院财政部门应及时向财政经济委员会和预算工作委员会通报情况,国务院应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另外,在人大预算审查结果报告或决算审查报告中,有时会对预算超收收人的使用提出要求,如在2003年的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就提出“今年中央预算执行中出现超收收入,可以用于解决拖欠的出口退税”。在2004年的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提出,“今年预算执行中如有超收,应主要用于‘三农’、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我们在审查预算超收收入使用时,要看其是否符合这些规定和要求。

    ()看转移支付是否合规、合理

    转移支付一般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其目的是为了均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和实施中央有关政策,转移支付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又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比较多,其中包括社会保障支出、科技支出、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等。另外,根据现行财政体制要求,还有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中央对地方体制性补助。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法正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在审查转移支付时,一是要看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是否贯彻了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二是要看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是否及时、到位。另外,在当前尚未立法的情况下,可对现行的转移支付办法是否规范、转移支付结构是否合理、转移支付安排和拨付是否透明进行审查。

    ()对照年初批准的预算审查预算执行情况

    一是要看各个收支项目。先看预算安排数,再看年终执行数,将两者进行对比。如果出现少收或多收、多支或少支,都要查明原因。在预算报告和预算草案注释中,对重大变化一般都有说明。在审查时,对已作出的说明,要看其解释是否合适;对未作出说明的,可以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作出说明。二是要看分项收支数与汇总数是否一致。

    ()看当年收支安排增减情况

    一是要看预算收入的增长是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相适应。财政收入是国家开展各项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应占有一定的、合理的比例。比例不能太低,否则国家就难以履行其职责。财政收入的增长(或减少),一般与经济增长(或减少)情况、物价变动情况和财政收入政策措施相关。在经济稳定、物价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收入政策,提高税率,财政收入当然会增长,如果调低税率,或是在执行中随意减免税,收入就会降低。相反,在收入政策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GDP和物价的变动相适应。当然产业结构、工资标准等方面的变化,对财政收入也有影响。在预测财政收入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在审查预算时也要考虑这些因素。预测收入的增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由专业机构用专门方法进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

    二是要看收支安排是否符合国家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公债、经常支出、资本支出、转移支付、贴息等。根据财政政策在逆向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在经济不景气或发生通货紧缩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者采取减税措施,相应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差距缩小以至平衡。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当经济过热或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过减少财政支出或采取增税措施,相应减少财政赤字或增加财政盈余,遏制经济过热,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使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差距缩小以至平衡。中性财政政策则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我国连续7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截至2004年,国家财政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今年,国家确定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预算安排上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减少赤字。近几年,国家确定了支持“三农”,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在预算安排上就应减少农业税收,增加对农业的支出,等等。

    ()针对财政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预算提出意见和建议是人大代表的权利,也是人大代表应尽的职责。一是可以对财政收支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可以对财政政策的取舍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可以对财政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形式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提案等其他方式提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途径既可以选择在会上讲,通过简报反映给各位代表和政府部门,也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提出,还可以向人大财政经委员会及人大有关专门工作机构提出。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审查预算时,由财经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审查,向大会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财经委在审查结果报告中要对预算及财政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要反映代表们提的意见和建议。财经委的审查结果报告经大会决议同意后,政府应予执行。如在2003年的审查结果报告中,全国人大财经委对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6项建议,其中提到,要努力解决出口退税拖欠问题,今年中央财政超收收入要重点用于增加出口退税,争取明年不再发生新的拖欠,并对解决历年拖欠作出安排,尽快研究从制度上解决出口退税问题;要特别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等社会发展事业的建设,建议明年各级预算安排中适当增加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在2004年的审查结果报告中,财经委员会又提出了8项建议,其中提到,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央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国债资金继续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要调整财政支农项目结构,改革财政支农补贴方式,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要努力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要采取措施归还拖欠的工程款,力争今年还清中央本级应由预算拨款项目拖欠的工程款,并不再发生新欠,为全国带一个好头。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尽快还清本级所欠的工程款,同时要采取坚决措施,督促有关方面尽快归还拖欠的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相关文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7 www.np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版权所有:全国人大信息中心   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投稿信箱            京ICP备060059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