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大代表热议脱贫攻坚“拔穷根”要解决三层问题

扶贫要准感情要真措施要新

浏览字号:        日期: 2017-03-08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准不准、真不真、新不新,是‘拔穷根’要解决的三层问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委书记于勇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准不准,要看是不是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真不真,要看是不是真扶贫、扶真贫、带着感情来扶贫;新不新,要看有没有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技术手段创新,真正把国家新的扶贫政策贯彻下去。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如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纷纷建言献策。

    “在开展精准扶贫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杰提出,扶贫工作的关键在于精和准上,要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贫困程度,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细化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让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安徽省六安市集老区、山区、库区、沿淮行蓄洪区为一体,扶贫开发任务很重。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六安市市长毕小彬说,一年来,该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强化组织领导、压实责任,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毕小彬认为,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人脱贫、村出列、县脱帽。而任务最艰巨的就是县脱帽。他建议,在国家层面要更加重视贫困县摘帽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贫困县县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是安徽省种粮大户,平日里对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了大量调研。徐淙祥分析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占贫困人口的80%,因懒惰致贫的约占15%。对这三类人群要分别施策:因大病致贫的可进行健康扶贫,采取大病救助,帮助其早日康复,并扶持其学习适用技术;因残疾致贫的,要根据其残疾类别培训技术,参加当地企业用工招聘;因懒惰致贫的,要进行思想教育,自觉走向勤劳致富之路。

    社会政策兜底,是让扶贫一户不少、无人掉队的重要举措。于勇建议,政策兜底要兜得住、兜得准,必须严格执行程序、规范程序。特别是对扶贫干部,要加强监管,一旦出现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必须严肃处理,绝不能让政策福利成为“唐僧肉”,确保政策兜底公平公正。(记者 范天娇)

  来源: 法制日报 2017年03月08日
责任编辑: 黄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