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一场别具意义的专题询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
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大联组的形式,与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多位负责人面对面进行专题询问。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举行的第三次专题询问,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问的是老百姓最关注的医改问题,行的是依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
“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希望提问发言和应询发言的同志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上午九时,会议一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主持人李建国就为专题询问定下了真诚、坦率的基调。
作为第一个询问发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宋法棠,首先抛出了“重复医保”问题。面对这个询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坦言,由于先后推进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确实存在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离、资源分散等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对此,胡晓义从“以农民工为重点,明确跨制度、跨地区的转移接续办法”等五方面具体措施来回答如何“有效整合基本医疗保险经办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的统一”。他的回答得到了询问人的认可,宋法棠委员频频点头,并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着。
在此后的近两个小时时间里,黄丽满、王宁生、张美兰、任茂东、程津培、郑功成、田玉科、王云龙、郭凤莲等委员先后就政府新增8500亿元投入去向、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前景、公立医院改革出路、何时不再“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如何联动、新农合如何推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询问。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卫生部部长陈竺、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卫生部副部长张茅等五部门的负责人作了认真而详细的解答。
作为问题比较集中的询问对象之一,陈竺始终凝神倾听委员的询问及其他部门负责同志的回答,不时在本子上作记录。
在回答公众普遍关心的公立医院改革问题时,陈竺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而在中国的医改当中,难中之难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看病难、看病贵’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公立医院。”
对于如何缓解看病难,陈竺谈到具体解决措施,比如将城市的二级、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建成一个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纵向联合体,使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向社区辐射,使群众增加对社区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现在看一个病的确要多次排队。挂号要排队,就诊要排队,领药要排队,付费还要排队;既包括在医院的排队,还要到医保的经办机构去排队。”陈竺说,“我们准备通过‘一卡通’的办法,明显地减少群众看病就医当中的诸多不便。”
一边问的直接、尖锐,一边答得认真、仔细。良好的沟通交流、解疑释惑,让通过电视、网络关注此次专题询问的广大公众看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力量,也看到了新医改的光明前景。
“专题询问的形式很新颖,而且突出公开化,说明人大监督工作在加强。”马启智委员评价道。王云坤委员也表示,这是推动政府工作的好举措,以后应经常开展。
李重庵委员认为,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方式的创新和进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互动,进一步强化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推动。今年的三次专题询问分别涉及预算、粮食安全和医改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说明人大常委会始终关注热点,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说话。
“这三次专题询问一次比一次开放。面向公众、媒体开放,这说明人大常委会不只在立法上注重扩大民主、尊重民意,在监督工作上也注重扩大民主。”不过,他同时建议,“以后还可以有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进一步增加互动交流,也可考虑增加公众旁听。”
(光明日报北京12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