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

推进民办高校特色发展战略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2-30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为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会场。   于呐洋摄

  法制日报北京12月29日讯 记者于呐洋 “去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规划纲要科学地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年多来,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今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时,侯义斌委员表示。

  “建议出台非师范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特别政策和措施,着力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足的实际问题。纲要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解决教育资源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缺乏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部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但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需要。另外,近年来有一些非师范高校毕业生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引导他们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是一项非常好的就业渠道。”侯义斌说,由于目前城乡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差距较大,因此需要有特殊的政策和鼓励措施才能吸收和安排大量的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去任教,建议国务院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这几年,我对民办高校比较关注,自己也参与其中,纲要对民办教育三个重要的评价,非常正确。”龚学平委员说,但在现实操作中,政府对民办学校怎么促进、民办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还是比较原则,难以实施。比如关于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公平平等的问题。龚学平委员建议,要推进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战略,加大对创一流民办高校的支持力度。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差距还很大。”管国芳委员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中更多的教育资金、人才培养要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转移,大力提倡教育对口支援,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和谐。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说,农民工子女入城以后的教育问题,目前非常严峻。现在教育按户籍管理,他们根本不会回到农村,在城里有的勉强接受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之后,学习不好的,十几岁就混迹于社会,没有工作技能,在城市中没有办法归附于城市,回农村老家根本不可能。这一批人,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希望政府可以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在正规的教育体系之外,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国家可以出点钱吸引他们接受教育,使得他们有一技之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来源: 法制日报;2011-12-30 责任编辑: 余晨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