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津培委员提问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2-30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程津培]袁部长在给常委会的报告中提到,教育部新成立了一个教育咨询委员会,我自己刚好被安排在第一小组,即素质教育组作为一名成员,我就素质教育提一个问题。我们看到这个教育规划纲要中,把教育要以育人为本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我们教育的育人目标是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创新能力以及实践的能力,本应该是素质教育最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注意到许多学校和老师把素质教育当作一个软性的任务,觉得抓不着、看不着,还是应试教育来得比较得心应手和受人关注,所以一般在工作安排上,顶多是在初年级,比如小学的一二三年级中多安排一些音体美的课程或者是书法舞蹈之类的,使得学校在某些方面有特色的节目,这样来应对领导的检查。但是到中高年级之后,学校的基本精力全部回归到应试和向考分来冲刺,我们感到目前中小学的学生几乎就没有一个欢乐的童年和完整的少年。和我们在座的各位都经历过的在“文革”前17年的教育相比,那时我们感到学习有快乐,也培养出很多素质非常综合的人才。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0多年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跟这部分人的贡献和奉献关系极大。但是在“文革”之后的几十年,教育得到大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有点令人担忧的变化。我们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学习越来越不快活,换来的并不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是我们培养了不少应试机器,所以难怪有一些国外的智囊团人物说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没有什么好怕的,因为中国没有核心竞争力,中国人只懂得模仿,不会创造。当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偏颇,也不够公允,但是反映的问题也的确存在。我觉得问题的实质和症结就在于我们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对人才的评估和使用制度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我的问题是教育部将如何改进有关制度,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的症结问题。与之相关的,我们也注意到学生中和社会上的道德出现了滑坡,也出现了像马加爵、药家鑫这样的负面人物。虽然是个别的,但是影响不好。我想请问教育部如何通过改进德育工作,来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成长的环境。

[袁贵仁]程津培委员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教育的资深专家,他和我的感受是一样的。素质教育很重要,但推进起来很有难度。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书记说,这是我们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它是我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和重大举措,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的是要更多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素质教育非常重视,1999年就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应该说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被社会广泛认同,不少地方和学校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索了很多有效的办法,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正像刚才津培委员所说的,我们推进素质教育还面临一些困难。原因有很多,集中到一点,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对学校的评价、对人才的评价,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最切实的工作,就是要把我们实际做的工作和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改变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一些体制机制,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我们做的和我们说的、要求的统一起来,我觉得可以简单概括为做好“三个衔接”。

第一,要把学生评价和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首先要明确基础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基础教育就是为一个人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这是我们把它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面对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上好每堂、每门课。不仅要重视他的课程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培养综合素养,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相互贯通。

二是要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品行的考察,更加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创造条件、丰富方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法的考察。

三是要改革高校录取制度。高考制度一要坚持,二要不断改进和改革。要在统一入学考试的基础上,使综合素质好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入学机会。比如说,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免试保送入学;对有明显创新表现和业绩的学生,可以自主录取;对于志愿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可以定向录取;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在某些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甚至杰出表现的,可以破格录取。要使素质好的学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有好的入学机会。

第二,要把学校评价与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如果上面是解决什么是好学生的问题,下面就是要解决什么是好学校的问题。我们要建立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制度,把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要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二要有好的服务学生的措施,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不同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还要有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把人才评价与实施素质教育相衔接,改进社会用人制度。社会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对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为升学与就业相联系,社会怎么用,学校就怎么培养,学生就怎么努力。我们要切实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当前存在的单纯追求学历文凭的倾向。我们评价和选拔人才,既要看学历,更要看经历和能力,既要看文凭,更要看品行和水平,既要看学习成绩,更要看工作的业绩。这里我要特别回答一下程津培委员所说的德育工作,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仅2004年中央就发布了两个文件,一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二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举措,应当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广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这一点应当予以充分肯定。但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像刚才委员所说的存在一些问题,就是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吸引力、感染力不够。

下一步我们想重点在“四个加强”方面下工夫。

第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德育课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构建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我们要挖掘大中小学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做到入脑、入耳、入心。

第二是加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优良的校风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我们要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我们还要在新情况、新形势下,善于用网络开展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表率作用。

第三是加强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学生砥砺品质、提高觉悟的重要环节,要建好校外的实习基地,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组织好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生活。

第四是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大家都知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经常沟通的渠道,要在中小学建立家长委员会,全社会都应当关心和支持学生的成长,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都能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健康成长。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2月30日 责任编辑: 沈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