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铿委员提问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12-30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贺铿]我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办好一所大学、办好一个专业,第一是要有办学的自主权,要使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个性。第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学校不可以是一个办学模式,教学也不可以是一个教学模式。现在我深深感到,教育部对各个学校管得过细、过死,对学校的干预很多。

我主要提两个问题:第一,关于教学评估验收的问题。教学评估验收,教育部大概搞了十几年了,90年代初我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搞,搞得学校里怨声载道,对学校提出进行评估时提前两三年就通知了,这两三年学校校长干什么,一是抓钱把硬件条件改善一下。二是凭关系,将来评的时候可以说说话。三是弄虚作假。什么备课,教案是怎么写的,考试卷子是怎么搞的,这完全是花了大量的力量去弄虚作假。就做这三件事,最后完了,过去了,所以学校对此意见很大。而这项工作,据我所知,又是教育部下面一个事业单位牵头在做,我不知道这个事是不是教育部党组决定支持的。另外,这么多意见,教育部到底知道不知道?它的实际效果有什么作用?这是我的一个重点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211”和“985”。应该说,这个初衷是很好的,对有关院校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评的过程中问题也很多。现在我的问题是,这么多相关学校、那么多钱,现在用的效果究竟怎么样?据我所知,有一些学校进口了相当多的高端设备、实验室仪器设备,三五年没有开箱的不是个别。如果说我们的“211”、“985”没有后续的办法管理细则,我认为达不到初衷的目标,所以我对这个问题也有一定看法。

[袁贵仁]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理应享有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对这一点高教法和教育规划纲要都有明确规定。感谢贺铿委员对高校自主权的关心。

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中,我们加快了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了学校办学自主权。

一是更多地向学校放权,包括扩大学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目前,除国家控制专业,像公安、医学外,高等学校可以自主设置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的所有专业,可以自主设置培养博士、硕士的二级学科,部分学校可以自行审核博士硕士的授权点。扩大招生自主权,现在在80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每年招生规模2万人左右。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如取消对研究生院设置的行政审批,以后教育部门工作安排也不再以有没有研究生院为门槛。

二是指导学校用好权,放权和用好权是统一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在放权的同时要和学校协商,建立学校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部监督管理体制和制约机制,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发布高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要求高校依据章程实行自主管理,制定公开选拔高等学校校长的工作方案,首批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两名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长,会同全国总工会发布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保证广大教职工在学校管理发展的中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鼓励高校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三是推进改革试点,正像刚才贺铿委员所说的,我们的办学自主权没有完全落实,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们启动了一些改革试点,探索扩大和落实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成熟的逐步总结推广,最终不断实现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关于高校的评估工作,对高校实行本科教育评估是高教法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通过评估要巩固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要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以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在以往的评估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评估标准、评估手段比较单一,工作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今后我们需要作的是进一步完善评估方案,改进评估方式,提高评估质量,达到评估的目标。一是强化自我评估。完善学校自我评估制度,公布学校本科教育质量自我评估的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的监督。二是要开展专业评估。开展行业深度合作的专业认证和评估,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适应。三是实行分类评估。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促进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四是探索国际评估。有些专业可以按照国际标准,由国际机构进行评估。五是建立常态数据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减少评估工作对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

关于“211”和“985”工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高校领域有两项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即“211”工程和“985”工程,教育部与财政部、发改委一起对这些学校开展了中期检查、验收和评估工作,总的来看两项工程的决策正确,富有前瞻性,成效显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开始进入全面收获的时期。一是培养了一批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汇聚了一批国际水准的大师和学者。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生了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科学三大奖方面,在社会科学奖方面表现优秀,具体数字我就不说了。三是提高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缩小了和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和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当前,两项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我们现在211工程是112所,985所是39所,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开始进入了长期规划、动态管理、分段实施的阶段。同时为了更加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学校中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11年12月30日 责任编辑: 沈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