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年多来,贯彻落实纲要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
(一)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不平衡。
从认识上看,有的对纲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部署还没有学深吃透,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还没有真正树立。从工作力度看,有的已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细化、实化、具体化,但有的还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缺乏阶段性目标和有效抓手。
(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有的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依然突出,一些地方城镇“大班额”问题比较严重。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系统推进解决的合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不少困难。“乱办班”、“乱收费”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时有发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机制尚不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破解难度大。
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有些方面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一些重大改革有了宏观层面的决策部署,但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跟进。各地各校改革的热情很高,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单靠地方或者一个部门很难突破。
(四)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
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选聘、幼儿教师补充等还需要加大力度。一些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寄宿制学校人员编制不足问题亟待解决。落实4%目标任务艰巨,不少地方财政压力大,对加大教育投入的具体安排还不明确。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抓好纲要贯彻落实,是中央要求、人民期盼、职责所在。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通过均衡发展逐步破解“择校热”,缓解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三是认真落实“两为主”政策,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抓紧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四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落实普通高中国家资助制度,建立国家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五是强化规范管理,坚决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
(二)加快改革步伐,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加强统筹指导。及时跟踪了解各地各校改革试点情况,加强对改革的评估和指导。二是建立健全政策突破机制。认真梳理汇总改革试点单位对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加大政策突破力度,保护好基层改革的积极性。三是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召开各级各类改革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各地相互学习借鉴。有针对性地加强典型经验的宣传,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三)提高保障水平,夯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
一是确保2012年如期实现4%目标。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教育经费向最急需领域和最薄弱环节倾斜,做到雪中送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二是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和业务能力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快开放大学建设步伐,公开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式。
一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的作用。重大决策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作为必经程序。扩大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二是加快简政放权进程。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落实和扩大学校专业设置等权限,赋予有关试点省份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完善公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推动大学章程和大学理事会建设,促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三是推进管、办、评分离。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加强质量监测。建立督政与督学并重的教育督导制度,健全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完善教育问责制度。四是坚持依法治教。推动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推进纲要明确的11部教育法律的修订或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对纲要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加强监督和指导,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我们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认真研究提出改进措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