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万众一心,前进!——探寻“七七事变”的精神坐标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9-0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图为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

  新华网北京7月6日电(记者白瑞雪、王玉山)一把近一米长的钢铁大刀,陈列在位于北京西南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

  刀刃不再锋利,银色的刀背有了些许青锈。但,大刀光华仍在,璀璨如昨。

  73年前的7月7日,这把大刀是背在哪一个年轻中国士兵的肩头,迎着侵略者的枪声前进?这把大刀是从卢沟桥的哪一座石狮上方猛然划过,刺进了敌人的胸膛?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这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更是民族精神新的起点。抗战精神凝成了最锋利的大刀,向着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砍去!

  发出最后吼声——“七七”是中国全面抗战的起点

  刀起时,风声赫赫;刀落处,快意斩敌。

  面对炮轰宛平城、进攻卢沟桥的日军,29军官兵挥舞大刀,打响了全面抵抗的第一战。

  那时,北京城外的高粱刚刚出穗,玉米长出了红缨。在29军132师老兵张可宗的记忆里,中国将士与敌人的血混着雨水,把庄稼地染成了一片红河。

  “明知道要杀10个敌人的话,我们可能得牺牲100个人,但没有人害怕。”90岁的张可宗回忆说。

  这是人们熟知的“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

  侵略者的借口并不重要,“七七”也并不是日本侵华的第一枪。

  从1874年侵略台湾起,日本近代史上发动的14次对外侵略战争中,10次针对中国。不计其数的挑衅,日军的铁蹄从中国边境踏至内陆。

  把中国变为殖民地、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侵略者的野心昭然若揭。卢沟桥的枪声看似偶然,中国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一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大战却是历史的必然。

  “‘九一八’以来,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会适可而止,认为国际上会出面干涉。结果恰恰相反。日本步步紧逼,到1935年‘华北事件’后,中国民众已经普遍意识到,除了抵抗无路可走了。”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七七”是中国退让的终点和全面奋起抗击的起点。

  事变当天,驻扎在河间的132师通知官兵:磨好大刀,准备5天的干馒头。

  “仗打了这么多年,即使是长城抗战得了胜,结果还是跟日本人讲和。这一次,我们都觉得没法再退了,非要打大仗不可。”张可宗回忆说。早年丧父的他,还特意托人给老母亲捎去口信:我要上战场了,不要等我回家了。

  中国不能退让。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第二天发出的通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局势:全面侵华的日本大规模向关内运兵,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再不起来抵抗,就要亡国灭种了。

  中国不再退让。

  正面战场的会战一次次粉碎侵略者速胜的迷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挺进敌后,构成了对日军的战略夹击。8年后,中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尊严。

  举国万众一心——“七七”见证中华民族精神长城

  自2005年7月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参观人数达到260万人。

  在这把与侵华日军钢刀相比显得那么粗糙的中国大刀面前,百万双眼睛曾与它静静对视。

  1937年,日本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580万吨,是中国的145倍。

  “‘七七事件’爆发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评估认为,目前开打的话,枪炮子弹只够用一个多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说。

  自甲午战争后,有国无防、有海无疆的中国已经没有了地理上的屏障。然而,侵略者没有想到,中华民族已然筑就新的精神长城!

  从“七七”这天起,中国的自强之志达到了顶峰。同1931年后日军轻易得手相比,8年全面抗战中,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使侵略者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

  从“七七”这天起,中国不怕牺牲的决心和勇气达到了顶峰。较量背后,往往是数倍于敌方的我方伤亡。张自忠、左权、台儿庄守军、狼牙山五壮士……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浩然正气贯长空,华夏遍地是英雄。

  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不惜慷慨赴死。这就是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迸发出的精神。

  “正是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李宗远说,抗战胜利不仅是中国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胜利。

  高举民族大义——“七七”升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

  作为率先肩负起民族救亡使命的政治力量,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等开始了局部抗战。还在被国民党军队“围剿”之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种种努力,并于1936年12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局面。

  “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抗日’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主题。”李宗远说,“共产党既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也是抗日民族精神的领导者。”

  统计资料表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在为数不多的长沙等大规模战役中,每次投入兵力四五万人。而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的“扫荡”,仅4万人以上的有近20次,万人以上的则达到了100多次。

  无论多么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大旗,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抗击和牵制侵华日军主力。

  “除了经常性地‘偷袭’鬼子,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进行抗日,组织地下农会和民兵武装。”86岁的八路军老战士郭兴回忆说。

  在敌占区坚持抗战的部队,离开了群众一天也不能活。这是这位曾让侵华日军重金悬赏的敌后武工队队长认准的道理。

  “打败希特勒,打败小日本”“消灭汉奸和恶霸,把日本鬼子赶回他老家”……郭兴对当年的口号记忆犹新。

  即使在最偏远的乡村,中国民众也没有动摇过抗战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郭兴说,就连不识字的村妇也会讲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得出的那个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1944年赴延安采访后,给《纽约时报》写到:“八路军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而且每一个八路军的单位都有责任训练人民自卫技能,能在敌军入侵时掩护妇女儿童撤往山里或秘密地道。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这些地区的人民深信,抵抗而非投降不但是一项广泛的爱国义务,并且也是为他们自己的社会集体所作的最佳选择。”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抗日的同时,还在根据地推行一系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改革,极大发展了中国的革命力量。

  民族中流砥柱——“七七”铭刻中国人民历史选择

  “中国曾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新疆等胜利,然而,始终没有哪种力量能把整个民族动员起来,一次次的反侵略战争终因势单力薄而失败。”徐焰说。

  14年抗战,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有了中流砥柱,昔日军阀割据、内部分裂的中国,不再是让侵略者藐视的一盘散沙。

  有了中流砥柱,中国各民族、各阶级阶层、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海内外华侨和华人总动员,一切爱国的力量同仇敌忾,凝聚成了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

  有了中流砥柱,中华民族在最危难中看到了希望,在抗争中浴火重生!

  历史的曙光,总是在最黑暗时显现。

  从“七七”这天起,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面抗战踏上了艰苦卓绝的历程。

  8年后,中国人民赢得了这场近代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2年后,新中国宣告成立。

  这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数千万同胞用生命换来的成果。这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又一历史选择。

来源: 新华网 2010-8-15 责任编辑: 崔丽霞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