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 > 人物专访

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召存信

夏莉娜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他有着勇敢、英俊的傣家青年迎娶了孔雀公主如同神话般的故事;他有着从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极为传奇的经历;他15岁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组织140多人的自卫队。并亲自训练队员打枪、习武,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犯;他在解放前夕,不顾西双版纳封建领主集团大部分成员的反对,翻山越岭跋涉8天到普洱地区寻找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云南讨蒋自卫队第二纵队。在他的积极配合下,打退了国民党的反攻,对西双版纳和平解放有着重要贡献;他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以来,连续担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将近40年,深受百姓爱戴,创造了共和国州长任期之最;他从一届人大开始,连续七届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22年,是全国人大各专门委会委员中任期最长的委员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他曾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100多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主要领导人几乎都接见过他,并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是自治州一级领导干部中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接见人数、次数最多的一个。

在西双版纳,“老州长”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特定称谓,就像中国人都熟知的那个亲切的称谓“周总理”一样,凝聚着人们发自内心的敬仰和爱戴。在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心中,老州长的威望是至高无上的。记者在当地向出租汽车司机、路边小贩、餐馆老板和小学生问起老州长召存信时,他们都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讲述:

“他曾带领傣家青年抗击日本鬼子,解放西双版纳老州长也有贡献的……”

“老州长年轻时长得很英俊,娶的是一位傣族皇族的公主……”

“在我们这里许多村寨逢年过节老百姓还都派代表前去朝拜,祈求健康,平安。稍上年纪的人见了他都还行跪拜大礼呢……”

召存信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委大院后面的一个小院里。他在自家简朴、整洁的客厅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一米八多的个子,身材消瘦挺拔,笑容可亲,声音洪亮,身着藏蓝色西装,系着深红色领带,从外表根本看不出他今年已经86岁高龄。他用那温暖的大手亲切地与记者握手。落座后,召存信的夫人刀美英端来了她亲手沏的普洱香茶。从她得体的言语和雍容的举止中,昔日皇族公主的风采依稀可辨。

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

当谈到半个多世纪之前,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的情景,召存信老人分外激动,许多往事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

他说:“在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包括了我国各阶层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有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1200多名代表中包括了我国各个民族和各个阶层人民的代表。其中少数民族的代表有177名。被称为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团结统一的大会。”

召存信清楚地记得,在这次大会上,是他第三次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他回忆道:“第一次是在1950年9月下旬,我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我和西双版纳末代‘傣王’一起把象征封建领主权力的金伞亲手献给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次是那年国庆前夕,在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的盛大招待会上,毛主席握着我的手说:‘你在解放西双版纳中起的作用我知道了。你很年轻嘛,希望你跟着共产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边疆。’我在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是第三次与毛主席握手。以后每次到北京开会都能见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委员长、朱德老总等领导人。”

周总理亲自到云南团听取代表发言

召存信告诉记者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他是第四次见到周总理:“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1950年9月29日,政务院在北京饭店宴请各民族代表团成员。周总理和颜悦色地和代表们一一握手。第二次是10月3日晚上,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副主席,周恩来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等在怀仁堂亲切接见来自西南、西北和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国庆观礼代表团。第三次是在1953年6月,我到北京参加国家民委会议。我永远忘不了周总理对我说的话:‘召存信同志,你过去是宣慰使司署议事庭庭长,现在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你很年轻,很有前途,希望你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有条件,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嘛!’在总理的关心下,我1957年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作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五年来的工作报告》。我第四次见到总理是在云南代表团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周总理亲自到云南代表团听取代表们的发言。周总理和我们云南团的代表一一热烈握手,还关切地问大家‘在北京住生活习惯不习惯’。周总理总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讨论中,代表们一致拥护政府工作报告,拥护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同时也对各方面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和建议。这以后几次大会中,周总理也经常到云南代表团讨论的地点听取意见。在代表发言中,周总理还不时地插话,询问基层的一些具体情况,鼓励代表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边疆。”

自治州的单行条例制定的早,制定的好

解放前在西双版纳地区瘴疠横行,很多人都得上了恶性虐疾,发高烧,说胡话。当时没有药物治疗,就以为是一种“琵琶鬼”在作祟。将“琵琶鬼”抓去拷打,或让狗咬,“琵琶鬼”就会因此而丧命。还有一些封建领主和头人们借机将一些善良的人家诬为“琵琶鬼”,将他们全家赶出了寨子,强占了他们的住房、土地、财产。在哈尼族,把双胞胎或其他生理有缺陷的婴儿都看作是“鬼胎”、“怪胎”,会给村寨带来灾难。因此,自古以来,不管谁生下双胞胎,都无一例外地要将其掐死,主人家的房屋要被放火焚烧,其生父生母要被赶出寨门,住到远离人群的山林中,直到3个月后才能返回寨子居住,并且在一年内不得与寨里人说话,更不准参加红、白事等活动。这种野蛮恶习在哈尼族已沿袭了上千年。

召存信告诉记者:“1955年6月,在参加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的前夕,我们自治区召开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第一项议程根据宪法,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另外,我们通过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关于在傣族中禁止迫害‘琵琶鬼’和在哈尼族中禁止杀害双胞胎》的单行条例。这一条例的制定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和国家民委的领导表扬我们这一条例制定的早,制定的好。”

从西双版纳到昆明要走一个月

召存信讲述道:“我们傣族人民早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种稻,用大象犁田……可是到了近代,耕作技术并没有多大改进,产量很低,地处偏僻和交通闭塞是主要原因。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西双版纳地区还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甚至连胶轮马车也没有。过去最高领主出巡,要么骑大象,要么乘坐雕刻精美的铁轮马车。因为路不好,乘坐铁轮马车最多只能走两公里。1956年2月,西双版纳第一条简易公路——允大公路通车。从那以后,公路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参加一届人代会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时,我从西双版纳到昆明都要走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穿溪过河主要靠步行,有些路可以骑马。那时不光路不好走,还不太安全,途中常有小股国民党残匪和土匪出没。我每次到昆明都还有6名护卫同行。到达昆明后,我再同其他代表一起从昆明乘飞机直飞北京。”

召存信从一届至七届都是全国人大代表。他告诉记者:“人代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每次参加会议前,我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提议案,提建议,每年都有。一届人大期间,我提出给支边的干部增加生活补贴的建议,从13元增加到15元,后来被采纳了。每次大会闭幕以后,我都要在全州宣讲,传达大会精神,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广泛宣传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总结的我们国家的各方面建设的成绩,鼓舞各族人民更加努力建设自己国家的信心和勇气。还把大会的照片带回来给大家看。现在这些照片都在,只有与刘少奇委员长握手的照片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

出身封建领主家庭

1922年,召存信出生在西双版纳景董镇的一个土司家庭,傣名为召孟翁罕。他有兄弟姐妹7人,5男2女,他是老小。召存信的父亲很开明,对孩子们除了进行傣文教育和傣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专门请老师到家里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汉文教育。5个儿子的汉名就是汉文老师用孔夫子“仁、义、礼、智、信”命名的。  

1937年,15岁的召存信被任命为勐捧自卫中队队长。他带着三名卫兵走了3天3夜穿过原始森林来到勐捧,很快就组织起140多人的自卫队。他亲自训练队员打枪、习武,以抗击日本鬼子的侵犯。每次日机投弹轰炸村寨,召存信都临危不乱,亲自带领自卫队冲上去救人灭火,组织当地的草医给伤员疗伤,受到了勐捧头人和百姓的欢迎。半年后,据无儿无女的老土司生前的举荐,16岁的召存信接替去逝的老土司成为新的一任勐捧土司。

这年,召存信的结拜兄弟给他提亲,提的是傣族皇族的公主刀美英,傣名孟喃罕凤。召存信去相亲时,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皮肤白晰、仪态万芳的公主,觉得她真像叙事长诗中描写的千瓣莲花公主。刀美英第一眼见到来相亲的召存信,也喜欢上了这个仪表堂堂、气度不凡的小伙子,觉得他就是傣族叙事长诗《召树屯》中描写的勐板加王子。在封建领主集团里,婚姻常常是政治联姻,像他们这样家庭还能有一见钟情的爱情婚姻是非常罕见的。

年轻的土司牢记父亲的教诲“要爱民千寨,不要爱钱千袋”,上任不久就微服私访体查民情。他了解到版纳的百姓因捐税过重,便下决心减捐税。这一决定触动了傣族头人阶层和国民党官员们的利益。几个头人买通国民党兵痞要暗杀召存信。那天,召存信带着20多个保镖与敌人一个排的兵力激战一夜一天,终于死里逃生。后召存信被调到西双版纳首府驻地曼听办事处当主任。其间,召存信依然经常抵制国民党车里县政府及驻军超额的派粮、派款、派夫。为此先后两次被抓入国民党的监狱。

找到共产党的队伍

1947年,召存信不惜变卖家产,多方集资招兵买马,与车里县反蒋武装勐养自卫大队长鲁文聪一起建立了车里民族自卫预备大队。1949年年初,节节溃败的国民党军队退守云南。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西双版纳一带,成为国共两党激烈争夺的地方。此时的召存信,早已贵为西双版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宣慰使司署议事庭庭长。他与鲁文聪率民族自卫预备大队,包围了车里县国民党政府,最终占领了车里县城,接管了国民党车里县政权。

1949年3月,召存信不顾西双版纳封建领主集团大部分成员的反对,翻山越岭跋涉8天到普洱地区寻找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云南讨蒋自卫队第二纵队。在召存信的积极配合下,“二纵”派党代表进驻了西双版纳,改组车里县自发的反蒋武装为“二纵”车佛南支队,组织打退了国民党93师的反攻。1950年2月,西双版纳全境解放,百姓没有一人死伤。这里召存信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双版纳的“终身州长”

1951年1月1日,召存信在普洱地区带头与宁洱专区的哈尼、彝、拉祜、佤、基诺、布朗等兄弟民族的领袖人物一起,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了名,表示要永远搞好民族团结,跟着共产党走,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1953年1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召存信宣布,放弃官租剥削,交出原有武器。这一行动受到代表们的高度评价,带动了许多土司头人的思想转变,为后来的和平协商土地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这次大会上,他被选举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主席。1955年自治区改为自治州,召存信继续担任州长。

半个多世纪来,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他都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人民幸福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省及中央反映情况,争取内地先进地区的干部、工程技术、文学艺术人才进入西双版纳,支援边疆建设;他主持创办热带作物研究所、植物园等六个省属、中央直属的科研单位,并创办了十大国营农场,在西双版纳成功栽植了橡胶树,使版纳成为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基地;他主持修建了两座澜沧江大桥,续修了昆络公路;他主持制定了西双版纳旅游发展战略,争取版纳州府所在地景洪县改市,修建了西双版纳飞机场,建立了多个国家级、省级口岸,开辟了连接中缅老泰的澜沧江至湄公河航道,为今日西双版纳成为文化旅游强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召存信一身清廉,不搞特殊,他对那些利用自己职务之便搞特殊化、索贿要物、贪污腐化、仗势欺人的人是深恶痛绝的。在他当了40年州长后,仍然是两袖清风。1992年5月,召存信从州长位置上退了下来,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府和州政府的顾问,享受省部级待遇。州里和省里的领导曾多次为他调整住房,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5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住在50年代初建的那幢老房子里。

记者在他家里,看到没有什么奢侈品。只有他与最为崇敬的领袖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人的合影的照片被镶在镜框中挂在客厅的墙上,每每带给他许多幸福的回忆。还有他从一届到七届全国人大的代表证被保存完好地珍藏着。

召存信简历

1928出生,傣族。1944年后,历任云南省车里宣慰使司议事庭庭长,车里县自卫队中队长。1949年率部参加解放西双版纳后任自卫队大队长。1950年后,历任云南省景洪县副县长、景洪区区长,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车里县县长,普洱地区第一副专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筹委会主席,政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委员会主席。1953年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主席。1955年改自治区为自治州,任州长。是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责任编辑: 王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