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一五:公共财政阳光催开农民笑脸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10-0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新华网郑州10月7日电(记者张兴军、李钧德)张有金是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范庄村农民,因为生活富裕,养老无忧,年届古稀的他爱上了自助游。

    “农闲的时候,村里一帮老年人自发组团外出旅游,去年到北京、开封走了一圈。今年坐飞机去了趟南阳。”张有金说,“接下来还准备去青岛和上海看看,这样‘海陆空’就都齐了。”

    在张有金幸福的老年生活背后,对应着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至2009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261元增加到4807元。尽管2010年尚未过去,但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对于近7000万河南农民而言,整个“十一五”期间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收入增速最高、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时期。

    河南省濮阳县靳赵寨村村民申洪波用八句话概括了这几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

    他说:“这几年,农民不光负担轻了,钱袋子鼓了,生产生活条件也都上去了。以前过的日子只能叫‘生存’,现在可以称得上‘生活’了。”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公布的数字,2006年至2010年,全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财政支出从300多亿元增加到近600亿元,财政支农资金投放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数额之多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2006年既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年头,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从这年开始,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中央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地方财政支出也跟着“两个转变”的节拍进行调整:一是由过去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向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二是要调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河南省农民开始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表示,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实质就是按照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三农”发展中属于政府职责的事务逐步纳入各级财政支出范围,努力加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稳定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民投不起、办不成的事情。资料显示,自2006年至2009年,河南省财政的农业支出逐年增加,分别达到69.5亿元、153.4亿元、209.6亿元、360.1亿元。

    作为农业大省,为解决农民“行路难”、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将“村村通”建设列为十大实事之一,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79万公里,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75岁的宋尚贤是济源市邵原镇牛庄村村民。他告诉记者,过去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到处是红胶泥,雨停三天后出门还要穿胶鞋。“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林果、山核桃也都卖上了好价钱。”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河南省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一直比较落后。为解决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这个“短腿” ,2006年以来,在河南省的财政支农账上,新增了多个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其中,全省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财政支出不但逐年增加,而且新增部分多数都被用在了农村。

    “以前全乡26所学校,校校有危房,如今政府投资改造了危房,学生们坐进明亮的教室,家长们看了格外舒心。”一提到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孟州市石庄村农民郭自生高兴得合不拢嘴。

    河南省卫生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4.2%。同时,由于全省18个省辖市普遍提高标准,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大病补偿封顶线从3万元提高至6万元。此外,为方便农民享受新农合补偿,河南还在省内实行了“一证通”,参合农民在省内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诊,均可享受新农合补偿。

    作为全国劳务输出第一大省,河南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000万左右。为解决劳动力技能差这一制约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河南每年都筹资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其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深受农民工欢迎。

    2009年,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农民工增多,河南除了安排他们“进课堂”参加技能培训外,还把返乡农民工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对返乡创业农民工,自主创业按不超过5万元、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创业按人均不超过5万元、总额不超过50万元的标准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其中对从事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财政据实全额贴息,由此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运转过程中的挤占挪用,河南省正在探索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投放机制。河南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郑新建说,河南省借鉴世界开发银行项目资金管理经验,率先在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中引入“县级报账”制,即资金由县级专户管理,按工期分批报账,并配以项目公示制、招投标制和检查验收制,增加了资金的透明度。

    作为“十一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河南省的2010年“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不仅在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支撑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上继续推出新举措,而且在提高政策“含金量”上也有新亮点。

    “在加强农村水电路房等建设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关心农民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消费等方面的问题,把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推进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进入农村,努力构建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彰显出省委、省政府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的决心。”钱国玉说。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则认为,这次“一号文件”,其最大亮点是突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即把城乡作为一盘棋统筹考虑,这体现了中央和省委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推进“三农”工作的宏观思路和决策,无论对今年还是对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10月8日 责任编辑: 苏大城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