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大干部的楷模
临安市板桥镇人大主席朱忠华
他,坚守乡镇27年,担任乡镇人大主席8年,始终心系群众,保持一线干劲,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身患肝癌,5年间先后做了4次手术,仍然乐观坚强,坚守岗位,尽心尽力工作。他,就是临安市板桥镇人大主席朱忠华,一名最美基层人大干部。
“白天工作没做好,晚上睡觉睡不着”
——他始终保持一线的工作干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生动诠释新时期的“老乡镇”精神
1987年,25岁的朱忠华从部队退伍,通过公开招聘成为临安县马山乡林管站的工作人员。27年来,他先后在马山、西天目、板桥等6个乡镇工作,把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基层一线。
2006年8月,朱忠华从千洪乡党委书记转岗到板桥镇人大主席。很多人认为,他退到了“二线”,可以歇口气了。但朱忠华不这么认为。他深知,乡镇人大作为最基层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一线”,老百姓的期望值很高。他决心不仅要当好战斗员,继续奋战在基层一线;更要当好服务员和指挥员,按照党委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人大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板桥镇辖区内共有5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朱忠华的办法是让代表“动”起来,组织他们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为此,镇人大每个月都安排了代表活动。“1月,组织镇代表小组活动,征集政府实事项目;2月,开展走访帮扶困难群众活动、结对困难户;3月……”镇人大全年工作计划及活动安排情况,公开张贴在代表联络站的公示栏中,做到“一年工作早知道”。
人大代表的活动推动了实际问题的解决。灵溪、三口溪是板桥镇的两条主要河道,这些年经济发展了,“母亲河”却受伤了。去年7月,朱忠华组织30多名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冒着高温酷暑全程走访灵溪、三口溪沿线,拿着照相机拍照记录,把发现的问题记在本子上:这里有家养殖场污染了河道,要尽快关停;那边河道堵塞严重,要抓紧时间疏通……他们把发现的4类20个问题及时进行了交办,要求镇政府和沿线各村尽快进行整改。结合“五水共治”工作,镇人大还将全镇所有的河道划分成15个河段,由人大代表担任联系责任人和河道长,开展全程跟踪监督,通过合力开展“清洁水源,大家给力”治水专项行动,累计清除河道垃圾、淤泥1000多吨,关停畜禽养殖场1家,“母亲河”逐步恢复涓涓清流。
朱忠华常说:“白天工作没做好,晚上睡觉睡不着。”这就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
“百姓想做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他心中始终装着群众,为民代言、为民办事,以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待在基层能为群众实实在在做点实事,这是朱忠华坚守基层岗位27年最朴素的想法。
2011年,朱忠华开始负责联系豆川村。村里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道路三板线,狭窄、坑洼,村民多有怨言。朱忠华了解情况后说:“我一定把大家的要求向上反映,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路尽快修好。”他很快把群众的要求向临安市人大常委会反映,多次到临安市交通局等部门进行联系沟通,争取资金,并发动村干部和百姓多渠道筹措资金。
经过他的呼吁和多方协调,三板线终于在2012年下半年开工修建,并于2013年5月全部完工。眼看着三板路从坑洼泥泞的黄泥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村民们都称赞这条路修得真好。
联系豆川村三年来,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村里大大小小的惠民工程上了一个又一个:实施了饮用水工程,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对3个山塘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排除了安全隐患;筹措资金建起了3公里的防洪堤,保护了农田……一件件实事、好事,看得见、摸得着。
每当他看见老百姓高兴的样子,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他说:“人大干部要时刻关注民生民利,百姓想做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办”
——他立足岗位、认真履职,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主席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朱忠华连任两届乡镇人大主席,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乡镇人大决定的重大事项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他的这些思考因为去年年底在临安市率先开展镇政府实事工程代表票决而付诸实践。
为了保证政府实事工程符合民生需求,朱忠华专门组织镇人大代表深入选区和农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累计收集实事工程意向项目35个,又对征集到的意向项目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将初步候选项目交由镇政府进行经费核算,再提交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经镇人大主席团会议研究确定12件实事工程候选项目提交镇人代会表决,最后,由50多名镇人大代表票决产生10件政府实事工程,票决结果当场计分、当场报告、当场公开。
在实事工程实施过程中,朱忠华又组织代表实地查看了解工程建设情况,对实事工程进行监督。于是,在政府实事工程三口集镇自来水和豆川村自来水工程现场,经常有人大代表和群众充当工程质量义务监理员。
镇政府实事工程代表票决制充分听取了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体现群众的意志,因而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实现了实事工程由政府“拿主意”到群众“说了算”的转变。
“多接地气,工作起来自然就有底气”
——他进村入户,现场看、现场办,用脚步丈量民情,把群众当成自家人,与群众打成一片
朱忠华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他喜欢跑到村里去,和老百姓拉家常,像朋友亲友式地谈话,在交谈中掌握情况,做群众工作。
今年,临安市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大走访活动。豆川村384户农户,朱忠华一口气走访了一百余户。他发现52岁的低保户骆祥法母子二人住在一幢解放前建的院子里,房子年久失修,破损严重,而骆祥法又丧失劳动能力,靠低保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无法修缮房屋或建造新房。
母子俩的安危,牵动着朱忠华的心。这个四合院原先有6户人家,虽然其他几户都早已搬离,但是拆迁却涉及他们的利益问题,并非易事。借助“三改一拆”政策,朱忠华多次上门做其他户主的工作,指导村干部公正公平地处理好6户人家的利益问题。最终,危房拆除了。随后,朱忠华又帮助申报危房改建补助款,终于为母子俩盖起了三间平房。
在同事眼里,朱忠华是一个“办法多、点子多、工作方法有一套”的全科干部。朱忠华对年轻的乡镇干部给出自己的经验:做乡镇工作,要善于和老百姓打交道。只要多接地气,与群众打成一片,工作起来心里自然就有了底气。
“身体没有垮,精神更不能垮”
——他坚守忘我舍身的公仆情怀,在一线辛勤耕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期繁重的工作和没有规律的生活严重透支了朱忠华的健康。2009年8月,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吃不下饭,全身无力,体重不足百斤。
当时镇里正要组织干部体检,他本想趁机好好查一查。可就在这时,出了如龙村青坞石矿上访事件。分管综治工作的他敏锐地觉察到事态的严重性,放弃了体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解。
那些天,他白天有空白天去,晚上有空晚上去,一次一次做工作,经过一个月多的日夜奋战、紧张工作,如龙村上访事件圆满地画上了句号。朱忠华这才安心地去体检,没想到却迎来一个“晴天霹雳”:肝癌,三厘米!
“为了给我们调解,朱主席耽误了一个多月才去体检,如果早点发现,肿瘤也不至于长这么大,朱主席真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啊!”得知朱忠华生病的消息,村民代表梁金炎的眼睛红了。
2009年9月17日,朱忠华去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动手术。一周后回到临安,当晚,他的母亲也因病去世。遭遇丧母和重病的双重打击,朱忠华却乐观坚强地面对。术后仅仅休养了3个月,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2011年,朱忠华的肝脏上又长出了一个2厘米大小的肿瘤,在浙医一院做了射频消融手术。当时正是市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的关键时期,他这个人大主席缺席不得。手术后,他不声不响回到了工作岗位。身体尚未复原的他,每天累得下班一回家就躺下,连坐的力气都没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换届工作进展顺利。
2013年7月和今年5月,朱忠华又先后做了两次射频消融手术,每次都只休息几天就回到工作岗位。面对重病,他始终保持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活好每一天,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他经常说,“身体没有垮,精神更不能垮。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坚持上班,为老百姓多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