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论述>>监督纵横

聚焦热点难点 创新工作方法 力求监督成效

上海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1-02-18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市民群众生活环境,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围绕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大力开展监督监督,2005和2006年连续两年对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专项监督,2009年,又对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上海市河道管理条例》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三年监督检查工作都是围绕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但着力点却有所不同,从推动中心城区骨干河道环境治理,到推进郊区中小河道整治,再到推动“村沟宅河”治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注重实实在在的成效。现将几年来连续开展的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作简要回顾与总结。

一、 关于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的选题思考

2005年、2006年,2009年,经城建环保委员会提议,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把水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常委会重点监督项目之一。针对水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突出矛盾,结合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2005年确定了4项监督重点:一是开展对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二是开展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及饮用水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开展对城市污水处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四是开展对工业废水治理的监督检查。2006年,在上一年监督工作的基础上,把监督重心向郊区河道水环境治理倾斜,以扭转郊区河道滞后于中心城区河道环境的状况,推进建立全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再确定了两个方面监督重点:一是巩固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治理成果;二是深入开展郊区河道治理的监督检查。2009年,针对市民群众反映的郊区河道污染“回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薄弱等问题,以及结合迎世博环境建设和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确定了五项监督检查重点:一是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二是城镇和农村水污染整治;三是中小河道水环境治理;四是饮用水水源保护;五是水环境安全。委员会希望通过持续全面的监督检查,不断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水环境保护工作,完善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 关于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的主要做法

一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在整个工作监督期间,我们采取层层推进,分步实施,逐步覆盖全市的监督思路,实施了先中心城区后郊区的工作部署。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多年以来,本市主要抓的是中心城区一些骨干河道和主要河道的整治工作,剩下了一大批中小河道和量大面广的“村沟宅河”长期得不到有效整治,成为“难啃的骨头”。为此,我们决定迎难而上,首先,针对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治理成果巩固难、水质改善不明显的特点,先督促推进中心城区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其次,针对郊区河道治理滞后于中心城区的现状,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实施和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以郊区中小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监督工作;当前,则结合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关注全面防治水环境污染、促进水环境根本性好转,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巩固郊区中小河道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地区“村沟宅河”的治理。从而,把水环境保护监督的成果逐步扩大到全市范围。

二是逐步深入、解决难点问题。河道黑臭是过去多年污染积累形成的,是一个历史问题,虽说现在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但是历史欠债也不是一天就能还完,水环境治理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我们在监督的目标定位上,监督的内容深度上,采取了逐步深入的方法,不苛求河道水质治理一步到位,而是督促和推动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治理由基本消除黑臭向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转变,由环境综合整治向水质重点整治转变,由治理向保护转变,由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治理向郊区河道治理转变,再扩展到郊区“万河整治”行动上,最后覆盖“村沟宅河”,扎扎实实地提高和深化监督的成效。

三是舆论介入,扩大监督声势。善于利用媒体,扩大监督的社会影响力,是我们开展水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一个亮点。期间,我们结合上海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组织有关新闻媒体共同参与检查,对实地暗访检查中发现的河道黑臭、垃圾遍地,卫生状况极差等突出问题,引导媒体作如实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扩大了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影响力。例如杨浦区中原河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未得到有效整治,河道脏乱差,周边居民叫苦不迭,经过我们监督推动和媒体曝光,对政府有关部门触动很大,加大了政府部门整治河道的工作力度和决心,使有关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三、 关于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的主要成效

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的工作监督,有力地推动了本市水环境治理工作,有效改善了本市水环境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经过两年持续推动,本市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市民切实享受到治理成果。目前中心城区90%的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以前人见人畏的黑臭河道现在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部分景观河道已成为区域的一道风景线,河道整治的成果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切实做到了共建共享。二是市民关心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有了解决方案。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常委会通过监督检查,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从饮用水水源地建设、集约化供水、自来水厂技术改造、二次供水设施改建、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系统解决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改善饮用水质量。目前,长江青草沙水源地即将建成启用,崇明东风西沙水源地建设启动在即;供水管理体制得到理顺,过去物业、自来水公司互相扯皮、推诿,屋顶水箱饮用水二次污染无人管理的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三是郊区河道整治率先体现社会主义新郊区农村建设成果。通过监督,推动政府有关部门由郊区骨干河道到近郊黑臭,再到“万河整治”行动计划,全方位推进了郊区河道水环境整治,为郊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与郊区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小河道得到有效整治,使郊区农民也能享受到水环境整治成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四是河道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同建设相比,管理常常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过去治理得很好的河道由于忽视了长效管理,最终导致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如杨浦区杨树浦港由于长效管理不善,河道周边脏乱差,新闻媒体曝光后,最终促进政府相关部门下决心,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河道日常保洁问题,确保河道治理成果。

可以说,连续两年窄领域、深挖掘的监督工作,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发生了真真切切的变化,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张监督工作称职的“成绩单”。回顾这两年的监督工作,抓实效是这次水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最突出的亮点:其一,从政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抓实效。长期以来,本市部分政府部门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喜欢建景观河道,贪大求洋,把有限的财力花在一些面子工程上,形成了骨干河道比一般河道治理得好,景观河道比非景观河道治理得好,主要道路边河道比其他区域内河道治理得好的状况,而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中小河道却得不到有效治理,市民百姓对此颇有微词。有鉴于此,我们开展监督工作时,眼睛盯着政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把我们的监督重心向民生、民情、民意倾斜,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把与市民百姓密切相关的小河道优先治理好,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如在中心城区中小河道治理中,我们强调要把河道治理与周边居民的休闲结合起来,与拆除违章结合起来,与外来人口综合治理结合起来,切实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在郊区河道治理时,我们强调要把河道整治与农田水利工作结合起来,与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二,在边监督边整改中抓实效。两年的监督工作中,我们不搞秋后算帐,不把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留到审议时让政府集中整改。而是采取了边查边改的监督方法,监督中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反馈给政府,监督中途就帮助政府予以整改。例如,在2005年水环境监督中期检查时,针对一些河道整治工作进展不快的情况,我们及时提醒市、区两级水务部门注意抓好时间节点,而不是等到年底时看政府的“笑话”,捉政府的“把柄”。又如,在2006年郊区河道整治中,针对“万河整治”行动计划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们又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并在常委会会议上呼吁市政府增加投入,确保了“万河整治”行动计划如期完成。对此,政府有关部门非常感谢人大,多次感慨地说,人大的监督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支持。其三,从老大难的问题中抓实效。长期以来,本市的屋顶水箱二次污染问题是个“老大难”,监督期间,我们多次组织有关监测机构深入部分居民小区,开展实地取样监测,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全市屋顶水箱二次污染具体情况,并把这些第一手的监测资料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督促政府拿出整治计划,并结合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把饮用水问题上升到上海特大型城市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006年底,根据我们的监督意见,市政府决定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屋顶水箱以及室内广告进行改造,并从体制机制上理顺管理制度,推进提高管理水平。2009年,我们力求通过执法检查,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加快郊区县供水集约化进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程和工业污水纳管集中处理的进程。

四、 关于开展水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的一些体会

对三次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帮助我们整理了一遍监督工作的完整脉络,把其中各具特点的选题思路、主要做法和突出成效做了系统的小结。但是,透过这些监督项目,我们还看到,除了上面提到的具体特点以外,在我们开展监督工作,还有不少带有共性的、主要的特征和经验值得在今后的监督工作中加以延续和深化。

(一) 聚焦热点难点,把好选题关

从三年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选题思考中,可以发现,选题就好比是抓“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选题的准确与否,对监督工作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城建环保委员会历来对选题工作抱着非常慎重的态度。在选题的把握上,特别强调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统筹考虑:一是从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中选题。考虑到任期有限,五年里开展的执法检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握大局,找准人大工作的切入点,有重点地抓一些对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全局性问题,通过行使法定职权,保障和促进本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从政府执行法律法规的薄弱环节中选题。从督促政府严肃执法、依法管理出发,着眼于本届制定或者通过的有关法规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并结合本市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实际问题,把政府工作的薄弱环节列为监督的重点。 三是从社情民意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中选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认真行使监督权,把人民利益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作为确定监督项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年的水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选题,都是从以上三个大原则出发,进行慎重比选和认真决策的结果。可以说,这种选题的原则和思路,帮助我们委员会准确地把握住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大方向,找准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切入点,从而使我们的监督检查,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也得到被监督的政府部门的理解和配合,推动每项监督工作向着“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 创新工作方法,把好调研关

从三年监督检查工作的主要做法之中,可以看出,根据不同的监督对象、内容和特点,委员会探索和创新了不少新的调研方法,各个监督项目的做法虽有所差异,但都蕴涵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始终把调研工作作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履行职责的前提、科学决策的依据,放在扎实推进监督工作的关键位置。委员会在开展监督工作时,事先都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根据监督主题、工作重点,结合监督对象的特点,精心拟订计划,组织力量,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力求每次调研活动情况摸得深一点,提出的意见建议站位高一点,对政府工作的实际推动作用大一点,以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在2005年和2006年开展水环境保护监督调研期间,委员会改变了以往“大呼隆”的调研方法,通过暗访、小型、分散、多点等多种手段,先从中心城区22条河道开始调研,逐步扩大到郊区部分中小河道,以及3个畜禽牧场和7个居民小区屋顶水箱饮用水安全问题,通过持续推进、实实在在的调研工作,督促和支持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工作,把依法治水、依法治污工作推向深入。2009年的执法检查,我们则强调市区人大的联动调研,同时把区位相对较近的区县合在一起,分片开展实地调研,比如我们检查闵行区的水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也带上松江区、青浦区人大、环保、水务部门的同志,使区与区之间在工作上有所比较、有所沟通、有所触动。

(三) 力求监督成效,把好督办关

委员会始终把增强监督实效放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突出监督的刚性,把能否切中政府工作的要害和不足,能否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意见建议,能否督促政府切实改进工作,作为衡量监督实效的重要标准。几年下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监督不监督,效果大不一样。水环境保护监督工作在大力推进了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方面,在解决人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回头看,这些监督成效的取得,除了上面提到的感触和体会以外,还在于我们在整个监督过程的事中、事后切实把好了“督办关”:一方面,在监督过程中,我们委员会对于查出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督促政府有关部门边查边整,边整边改。这样,在监督的同时,一并落实督办工作;另一方面,对于常委会审议后的事后跟踪监督,我们委员会也是高度重视,并把相当精力放在督促政府认真实施整改上。不仅要抓好监督过程中的督办工作,更要认真抓好为期半年的跟踪检查工作,动态了解政府的整改实施情况。对政府有关部门执行监督意见不力的,督促有关部门认真纠正,严肃处理。以保证整个监督过程有始有终,真正做到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

  来源: 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文集
责任编辑: 沈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