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人大常委会30年>>人物风采

王孟梅:真心真意为老百姓办实事

孙治堂 苏庆亮 燕德清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7-2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王孟梅,省、市、县、镇四级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先进个人,任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王道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有35年。35年来,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致力于村级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奔康带头人,王道村也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月28日东营市委发出向王孟梅同志学习的通知。

“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

不顾村情实际,生搬硬套,不是科学发展,要善于灵活有效地将上级政策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推动村级工作开展,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发展观。

1974年,王孟梅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两套马车,三间破房,是上任时村集体的全部家当。上任后,他首先想的就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让村民能吃上饭;第二步是解决让村民富起来的问题,让村民有钱花;然后就是怎样让王道村更富更强的问题。

为带领村民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先后购置了链轨拖拉机、抽水机等机械设备,实施改土治碱。1978年,全村粮食亩产第一次达到了200公斤,人均收入59元,初步扭转了困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在全乡率先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购置拖拉机、潜水泵等固定资产,大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87年,全村粮食亩产达500公斤,群众的吃饭问题得到解决。“手里没有几个钱”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他想,王道村过去晒过盐,打鱼摸虾更是有人才、有经验,能不能在东海滩涂上作作文章呢?经过与村干部研究讨论,最终决定进军东海,开发滩涂,向海洋要宝。从1986年到2005年,王道村先后两次对东海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建设,在荒无人烟的滩涂修筑防潮大坝30公里,开发土地6万亩,这一数字比王道村原来的土地面积整整多出了10倍,等于再造了10个王道村。2008年,王道村滩涂开发实现集体收入达300余万元,东海滩涂成了王道村的聚宝盆。东海开发以来,除去开会或外出办事,他几乎每天去一趟工地,风雨无阻。有人曾给他算过一笔账,从王道村到东海平均90里路,每天往返一次,一年就是6个万里长征。8年东海开发,就是48万里,相当于绕地球转了6圈。

“当村干部就要时刻想着集体,不能光想着个人”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只要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公平、公正、一身正气,群众就会信赖你、拥护你,工作就好干。

王孟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立下了二十字的座右铭:不以权谋私,不吃请收礼,为群众办事,当人民公仆。到外地出差,拣最便宜的小旅馆住,吃自带的干粮,或者到街头小摊凑合一顿。这些年,他获得了很多荣誉,奖励也有许多,而所得的奖金,几乎全部充公。1988年,乡里奖励他4500元,他一分没要,全部归入集体。从1987年到1990年,他与支部成员4年的工资一分没领,全部用于发展生产。在他看来,钱就是拿来为老百姓办事的。在村庄管理中,凡村里的重要事务,由支部提出,交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做到民主、公开、透明,并一一记录在册,存入档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该村建成了全市唯一的一家村级敬老院,之后又投资170余万元建成了老年幸福公寓,凡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住到敬老院,老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打针吃药,全由集体负担;1998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教师公寓,购置了教师接送专用车;投资80万元建起了三层楼的文化大院,为村民提供了学习、娱乐、参政、议政的好场所;2008年扩建了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站,实现了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投入资金520多万元,硬化村街柏油路巷13.5公里。35年来,该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发展成为今天集体年收入4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的富裕村,初步建立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农村新型社区模式。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

作为一名四级人大代表,他始终不忘代表的职责,顾全大局,忘我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为老百姓解难,用一腔热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践行着“不辱使命,无愧于人民”的诺言。

每年参加各级人大会议,是王孟梅同志最忙碌也是最高兴的时间。除了村里的工作,会前,他总是尽量走访有关部门和干部群众,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看有什么问题需要向上反映,并将有关情况整理成议案、建议;会上,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把基层所想、所盼,把老百姓的心声,毫无保留地反映出来。真情、朴实、生动的发言,令在座的领导和同志,对这位来自基层的代表刮目相看。他通过提出议案和建议,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解决了不少难题。

1996年小清河疏挖治理工程,挖掉了通往丁庄镇张寨、聂寨村的公路,给群众出行带来很大不便,许多群众找王孟梅反映。经过实地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在县人代会上,王孟梅与其他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尽快修复张寨、聂寨公路的建议》,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条路的修复久拖未决。王孟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抓住各种机会向县里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解决。在县人大召集的重点代表建议督办协调会上,王孟梅向在座的县人大、县政府领导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条路当初是群众集资修建的,由于小清河治理工程被挖,再让群众掏钱重修,他们既有困难,也有意见。”经过积极争取,最后县政府领导当场拍板,确定了“由县里出资、交通局牵头、群众投劳”的修路方案。不久,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呈现在乡亲们面前。

1998年省人代会上,王孟梅提出《加快淄河污染治理,让沿岸群众喝上放心水的议案》,引起与会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环保局很快将96万元打进资金全部拨付,打井计划顺利实施。

多年来,王孟梅先后在各级人大会议上提出建议100多件,许多关系民权民利的问题得到及时落实,群众都亲切称呼他“老百姓自己的代表”。

王孟梅,就像一枝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道路上不断跋涉奋斗,而且清香四溢,历久弥香…….(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07-23
责任编辑: 唐志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