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人大常委会30年>>历史回顾

步履坚实 足音铿锵

——山东省东营市人大常委会25周年工作扫描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7-15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84年4月30日,在黄河三角洲的胜利会场,红旗漫卷,掌声雷动,东营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在这里举行,532名市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选举产生了东营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从此,东营市地方政权体制得以健全,地方政权建设得以加强。这是一个让东营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一段新的丰碑从此书写!也是从这一天起,东营市人大常委会伴随着黄三角的建设开发进程,走出了一串串竭诚尽智为民履职的闪光足迹。

依法行使决定权,及时将党委决策变为人民意志,保证了凝心聚力共促发展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实践,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作出决议决定,及时将党的决策变为人民意志,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建市之初,行政区划问题是全市人民最为关注的大事。成立于1983年的牛庄、东营两区,适应了当时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两区分设的行政区划已显滞后,两区合并势在必行。1984年6月,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行政区划的报告,为我市的行政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为贯彻国务院关于两区合并的批复和省政府的通知精神,市一届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7月作出了关于新组建东营区人民代表大会几个问题的决定,确保了两区合并工作顺利进行。

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和财政预算的执行,关乎一个地方的国计民生。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都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科学和谐发展的角度,及时听取审议计划和财政报告,审查批准财政预决算,在充分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的基础上,作出批准决议。同时,坚持每年第三季度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计划及财政预算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汇报,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经常深入基层视察调研,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确保了年度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围绕中心,服务中心,是人大常委会的职责。1999年市委提出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市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了关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决议,号召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同时,以优化软环境为总抓手,强化监督,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决议;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为目的,就大企业带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作出决议决定;为依法加强国有土地管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整治,更好地推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作出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管理和加强中心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决议,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

法令行则国必治,法令驰则国必乱。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市依法治市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范保障作用越来越大。但个别地方、个别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为此,市人大常委会于1986年制定了关于监督司法机关执法工作的办法,1993年作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1996年作出了关于在市级国家机关实行执法责任制的决议,2008年作出了关于强化监督推进重点工作的意见,围绕中心工作、法律的贯彻实施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了届届延续、环环相扣的跟踪监督。近年来,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供电公司等一批全国和省级文明单位涌现在东营大地上,成为黄河三角洲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依法行使监督权,使人大监督工作有为有威,保证了全市各项工作同步合拍协调推进

监督权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民主权力的重要方式。25年来,市人大围绕创新发展作文章,推动监督工作始终沿着“方式不断改进、内容不断丰富、实效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高”的方向良性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先后80余次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水法等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及农业发展情况的汇报。特别是中央作出建设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后,市人大常委会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强耕地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一系列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大问题,听取审议工作汇报,开展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向市政府提出有关意见建议560多项,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城市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25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工业发展、外经外贸、应对金融危机等 150多项汇报,有重点地深入到有关企业、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视察调查。60多次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科技、教育工作汇报,专题视察调查教育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先后通过东营市东城总体规划、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东营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作出了关于在中心城区开展“九九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等决议,把城市建设逐步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组织开展“油城环保世纪行”活动,深入市和油田企业进行视察调查和检查采访,对重视不够、治理不力的企业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2005年,作出了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议,就目标重点、责任落实、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去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加强中心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决议,对建设黄河水城、大力解决“化工围城”等问题,3次进行专题调查,2次听取专题汇报。目前,在一片荒原上拔地而起的东城已是绿树白楼、恬静娴雅,处处显现出政治文化中心的现代气息;在油田基地基础上建起来的西城,拆迁各类违规建筑,搬迁、关停排污企业,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尽显现代经济都市之繁华。

稳定压倒一切。历届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市和油田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常委会每年都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关于全市社会治安和审判、检察等项工作汇报,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视察调查和执法检查。1988年12月,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民主法制维护安定团结保障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决议;1992年又作出了关于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议;并多次对决议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调查。1999年中央政法委在东营召开了全国安全文明油区现场会,对东营市油区治安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总结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和做法。2004年市委作出“平安东营”建设的决定后,市六届人大常委会把关注点放在公共安全和平安和谐社会建设上,大力支持政府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冬季行动”以及化工企业、公共聚集场所安全生产大检查等一系列活动,构筑起了安全稳定的发展大环境。

依靠代表,致力创新,保证了代表工作日趋活跃代表作用日益凸现

历届人大常委会不断突出代表工作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努力活跃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竭诚尽智,依法履职,谱写了一曲曲“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时代凯歌。

强化宣传,舆论造势,大力营造代表发挥作用的浓厚氛围。代表法颁布以来,每年4月以纪念代表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代表征文等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鲜活的宣传方式,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人大意识和代表意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市人大代表王友成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典型,他不幸因公殉职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向王友成同志学习的决定。市六届人大代表李建华、王孟梅分别是东营市企业和农村的优秀代表,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排头兵,今年6月份被东营市委评为全市的学习榜样,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发出倡议,号召广大代表掀起学习先模见行动的热潮,为黄河三角洲的崛起建功立业。

加强联系,搭建载体,全力打造发挥代表作用的平台。历届市人大常委会经过不断探索,逐步构筑起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联系代表的“宽带网”。请进来,通过邀请座谈、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视察调查等方式,把人大代表请回“娘家”,共商发展大计;走出去,通过常委会组成人员每年集中走访代表和办事机构“七必访”制度,和每一位代表保持密切联系,沟通信息,不断激发着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热情。黄河南展区内房台紧张问题,一直是展区群众和省市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由于涉及黄委、省、市多级多部门,问题久拖不决。在市人大常委会的协助下,多名人大代表带着群众的呼声跑省城、进北京反映情况,终于引起国家和省的重视,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为这项工程列入东营市2008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奠定了基础,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就是这样,代表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富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树立了人大代表的崇高形象。

把好入口,全程监督,保证了任命干部依法履职和勤政为民

任免工作是市人大常委会工作的重要方面,能否把好干部任命关和监督关,事关人民群众的福址,事关全市大局。早在1989年,市二届人大常委会就审议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办法,历届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该办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事任免工作的意见。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建立了“任前进行了解、法律知识考试,任中述职、供职、举行颁发任命书仪式”等较为科学健全的任免制度,把好了干部任命的“入口关”,提高了常委会任免工作质量。

把任命和监督结合起来,把监督事和监督人结合起来,正是历届人大不断探索,确保监督渠道一通百通的追求。1987年9月9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4会议,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对所任命干部实行政绩考察的暂行办法,开始了对干部任后监督的探索。1994年,市人大常委会对任命的33名政府组成人员执行职务情况进行了解,在强化对任命干部监督管理上实现了飞跃。监督法颁布后,市人大常委会把推进干部依法履职作为任后监督的主要目的。2008年,对节能降耗、城乡低保、中心城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林业、旅游六项工作进行了重点评议。市政府及承担这些重点工作的职能部门把这次评议作为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的一次大好机遇,对指出的问题、提出的建议认真分析原因,逐一制定整改措施,促使任命干部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人大意识因此进一步增强,依法办事、廉洁勤政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保证了人大工作始终昂扬奋进充满生机

为使人大工作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整体素质和决策监督水平,更好地依法履行各项职权,历届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自身建设牢牢抓在手上。

制度建设是最具根本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建设。历届市人大常委会都把制度建设作为开局之年的首要。市六届人大常委会更是把2008年明确为“制度建设年”,从涉及人大工作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入手,多方位探索创新,建立完善了《主任会议议事规则》和《市人大代表建议督办办法》,把主任会议的议事内容、工作程序和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纳入了规范化轨道;出台了《东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和《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守则》,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遵循原则、思想建设、素质能力、履行职务、行为规范等方面作出了硬性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市级预算审查监督办法》,推进了预算监督由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的转变。

2008年5月,从民政部门传来的消息:市人大机关干部职工捐款达24.8万元,其中有一名干部匿名为地震灾区捐款1万元,无名英雄的事迹一时间传为佳话。灾难无情人有情,市人大机关干部职工在支援灾区建设中的表现是他们以人为本、履职为民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市人大常委会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为目标,强化对机关干部职工的教育管理,经常给机关干部出题目、压担子、提要求,通过派出培养、包村扶贫、调查研究、组织招商和人大好新闻评选等多种渠道,强化对年轻干部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考核,并加强工作调度,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整个机关呈现出风正千帆扬的良好局面。

25年步履坚实,25年硕果斐然。25年来,东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中共东营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恪尽职守的姿态、竭诚尽智的作为,诠释了赤心为民的情怀,为黄河三角洲建设和发展的美丽画卷添写了浓墨重彩! (东营市人大常委会 郑云国 朱晓东 王仕刚 李金峰 徐长河)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07-15
责任编辑: 唐志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