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以来,特别是1985年晋城建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年轻、奋进的晋城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历届中央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人大财经监督职责,与时俱进创新人大财经监督方式,着力提高人大财经监督实效。
一、坚持依法履职,推进机制创新,在计划预算审查监督上实现新突破
审查监督计划预算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的主要职权,是人大财经工作的重要内容。常委会特别注重做好计划预算审查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在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
对1985年建市以来人大初审工作存在的主体弱化、对象错位、程序简单、内容模糊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完善,着力提高初审质量。
(一)从1997年开始,开始实行计划预算会议初审制,集思广益,增强审查实效。2004年专门成立了财经委咨询组,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领导、专家参与财经委计划预算审查,为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出谋划策,既弥补了人大初审工作力量不足,也进一步拓展了审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2005年制定了《晋城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办法》,明确规范了预算审查监督的内容和程序。
(二)采取审查意见转达书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采纳情况及不采纳的原因及时反馈,有效保证了审查意见和建议的落实。如2009年面临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初审提出以项目为依托,全力推进经济增长;加强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议。市发改委和财政局针对修改意见和建议,认真加以修改落实。如针对加快项目建设问题,市发改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努力争取重大项目,确定重点工程54项,项目之多,投资额之大,为多年之少见;针对加快新农村建设问题,提出了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安排了600万元集中解决偏远山区125个贫困村5万人的饮水安全。安排资金408万元,提高贫困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安排1661万元,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针对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方便市民生活问题,市政府制定了规范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由市财政拿钱,城区政府组织实施,加快蔬菜市场建设。
(三)强化对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2007年,针对年度投资计划中部分项目由于征地、设计方案等环节延误工期,导致项目达不到年初计划要求的情况,建议政府对晋城学院、跳水馆等五个项目进行调整,调减市投资1662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年度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工作。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推行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制度。2008年,纳入市国库集中支付和管理的部门及单位197个,纳入资金总额228804万元,比去年增加37326万元,拒付不合理支付资金1259万元。市本级政府集中采购资金30899万元,采购合同额27910万元,节约资金2989万元,节资率为9.7%;对市本级240个项目10.8亿元的财政投资进行了评审,审减不合理费用1.8亿元,审减率达16%,较好地为全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内容创新,在财经工作监督上实现新突破
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是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
(一)开展对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审查,制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是举办了“财经论坛”活动。2005年,常委会以庆祝晋城建市20周年为契机,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举办了“财经论坛”活动,财经委委负责具体承办。论坛收到论文101篇,内容涉及财政金融、煤炭及煤化工、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活动的开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开辟了一条人大机关倾听民意、集中民智的新渠道,这是人大工作创新的一次尝试,在全市受到好评。二是审查“十一五”规划。对中长期规划进行初审,是建市以来的第一次,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常委会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专门赴省城太原邀请原省人大财经委主任、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省软科学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同志和省人大财经委特聘专家、省财税专科学校校长申长平同志初审“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他们都郑重地提出了宝贵意见。大会围绕新农村建设专题、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专题、城镇化建设与民主法治建设专题、社会事业专题等四个专题进行了重点审议。共编发简报30期,提出了意见建议389条,市政府采纳了360条,为市政府修改完善“十一五”规划纲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开展了“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认真组织了“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了政府的专项报告,明确提出做好“十一五”后期指标体系衔接工作,实现传统产业抓升级,新兴产业上规模,结构调整抓三产,企业发展重民营等建议,推动我市经济战略转型加快步伐。
(二)加强对全市循环经济工作的监督。晋城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经济。建市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煤炭产业一枝独秀,产业结构畸重的现象还很突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迅速发展,给全市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型产业和接替产业发展不足。为抓住目前“倒逼”晋城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常委会对全市的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等五条审议意见,并向市政府进行了转达。市政府高度重视,拿出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推进结构调整,在“煤转肥,煤转电,煤转化”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市政府加大煤化工园区的规划及配套建设力度,加快了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改工作的推进速度,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煤化工产业的上档升级。诸如阳城电厂二期,国投热电联供等一大批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循环经济项目开工建设;推行清洁能源,以煤层气、沼气和秸秆气为代表的新能源运动成为晋城市循环经济的新亮点,其中煤层气开发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加强了环境统计监测奖惩机制、丹河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等工作,其中,市东南出入口生态修复工程已经荣获2008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循环经济工作,让全市人民享受到了循环经济带来的实惠。
三、坚持执政为民,推进内容创新,在财经法律监督工作上实现新突破
依法监督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执法检查是人大加强法律监督、推进宪法和法律在本地区正确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狠抓《安全生产法》的执法检查。安全生产是发展的前提。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首先抓好安全发展。通过对《安全生产法》的执法检查,进一步强化了《安全生产法》的宣传教育,完善了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着力强化了安全生产综合监督水平,使全市在安全生产平稳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得到大幅下降,尤其是群众普遍反映的道路安全事故发生率得到明显下降的好成绩。
(二)开展对《劳动法》的执法检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是改革发展的安全网,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劳动法》的执法检查,使《劳动法》得到了广泛的深入宣传。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劳动合同制度得到了全面规范和完善,加大了对企业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力度和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到了切实保障。
(三)开展《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决定》的执法检查。通过检查,矿产资源保护工作和综合利用工作出现了明显好转。参加全省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知识竞赛”,报纸答题和电视知识竞赛两项活动双双进入全省前三名,并荣获优秀组织奖。这对于在全社会普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自觉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方法创新,在督办财经议案建议工作上实现新突破
认真做好对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督办工作,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常委会努力发挥督办人大代表建议的职能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督办力度,把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作为年度重要工作抓紧抓好。通过加强对所联系部门承办代表建议工作的督促指导,督促指导有关部门,通过召开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见面会、汇报会、走访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代表对办理工作的意见,保证办理工作的实效和质量,让代表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几年来,在财经方面办理了《关于解决村村通资金亏空问题的议案》、《关于乡村煤矿改制工作的议案》、《关于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的建议》、《关于万村千乡工程从量到质转变的建议》等议案和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各级政府“三满意”。如办理村村通议案,省政府拿出2060万元以奖代补表彰全市的村村通工程,市政府拨专款400万元用于村干部个人贷款修路贴息补助,这些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议案所提问题。
建市20多年来,晋城人大常委会通过在财经工作监督上求深化,在财经法律监督上求实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促进晋城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相信经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洗礼,人大的事业会书写出更宏伟的篇章,一定会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作者系晋城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