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监督工作每一个探索脚印,都真实记录了江阴市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
人大监督工作每一项务实举措,都有力地推动着幸福江阴目标的实现。
弹指一挥间,江阴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已有28年。28年来,江阴市人大常委会集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之智慧,融历届人大代表之心智,肩负使命,不负重托,依法履职,硕果累累,在推进幸福江阴建设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中,留下了锵铿足音。
围绕中心助决策
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重大决策和部署,就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认真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先后就法制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控制开山采石、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开发、幸福江阴建设等方面作出235个决议、决定。这些决议、决定的出台,对保障和促进江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依法督政促发展
常委会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市人大代表视察市人民法院庭审活动的规定》、《关于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资金监督的暂行规定》等制度,建立健全了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监督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工作、执法检查工作、视察活动等工作流程,监督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28年来,常委会紧扣全市工作的重点、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坚持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相结合、对事监督与对人监督相结合,通过会议审议、视察检查等多种形式,先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预算监督,先后对开放型经济、企业改革、工业园区发展、开发区建设、科技创新等事关经济发展第一要务的大事进行审议视察,围绕“菜篮子”、“米袋子”、环境保护、教育布局调整、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监督,共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472个,有力的推动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较好地履行了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
为民选官严把关
常委会坚持把党管干部、发扬民主、依法任免统一起来,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及其它规定,及时与市委、“一府两院”联系和沟通,实行由提请人向常委会组成人员介绍拟任免干部的基本情况、推荐考察情况及任免职理由,被任命人员向常委会组成人员作自我介绍和表态发言的办法,依法选举和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重点把好资格审查关、任前考察关、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关、任前公示关、任前初审关、任前承诺关、投票表决关和任后监督关八个关口,坚持对拟任人员进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会议充分酝酿、无记名投票表决、颁发任命书以及任后履职监督等制度,基本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规范、合理的任免监督程序,选举任命不再流于形式,扭转了人们对人大任免干部是“走形式”,是“橡皮图章”的看法。目前,共任免市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人员1502人次。
代表工作有活力
常委会不断改进和创新代表活动的方式方法,着力提升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自设立地方人大常委会以来,江阴共举行了8次县、市人大和9次乡镇人大的换届选举,市镇两级人大代表的年龄结构和代表性别比例一届比一届合理,知识层次和履职能力一届比一届强,在2007年的市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还分别选举产生了2位农民工代表,民主政治建设迈上新台阶。认真贯彻实施代表法,努力保障代表知情权,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组织代表参加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视察活动。创新开展“代表信访接待日”、“市人大代表活动周”、“联系选民月”、代表参与司法大调解、代表向选民述职等活动,为人大代表积极参政履权提供保障和便利,拓宽了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途径、极大激发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改进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工作,对重点建议进行重点督办,督促“一府两院”建立健全办理工作长效机制,规范办理程序,不断提高办理效率。28年来,对全市人大代表共提出议案、建议1303件,“一府两院”均进行了认真办理和答复,代表普遍表示满意。
组织网络得健全
常委会高度重视基层人大工作,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各镇都配备专职的镇人大主席或副主席,镇人大主席享受党政同级正职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设立镇人大办公室并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镇人大组织建设基本健全。从仅在人代会期间行使职权到现在闭会期间组织代表活动、督办代表建议、开展工作评议、组织视察调研,乡镇人大职能正在由虚变实。
自身建设求创新
常委会始终把提高班子整体素质、提升依法履职水平作为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一是思想建设切实加强。建立健全了“一月学一法”、“一月一次政治学习”制度,把学法内容和常委会议题相结合,不断提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人大职权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由最初的1个办公室,逐步调整到现在的1办5委;工作人员由几名增加30多名,人员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文化程度逐年提高,并增设了专职常委,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三是制度建设逐步规范。健全会议制度,规范代表工作机制,改进代表建议督办制度,完善机关内部工作机制,形成了学习培训、视察调研、会议审议、信访接待、内部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四是作风建设持续推进。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性开展常委会委员走访联系人大代表和选民活动、人大机关与社区、村结对共建活动和“群众联系日”活动,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积极参与司法大调解和信访接待日活动,充分发挥人大联系基层群众、反映民声民情、维护民权民利的职能作用。践行公开原则,编印人大会刊、人大通讯、调查与建议等对外宣传公告资料,开通江阴人大网站,增设民生留言板、委员园地等栏目,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越来越宽。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28年来,在常委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人大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绩有目共睹,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人大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市委对人大工作越来越重视,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题研究推进人大工作,对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重要活动不仅全力支持,还带头参与,为人大常委会工作提供了坚强领导和有力支持。
——“一府两院”及相关部门接受人大监督的主动性越来越强,从原来认为人大监督就是在“挑刺”到现在积极争取议题、主动要求人大监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意识和人大意识得到很大提高。
——人大代表的参政履权意识越来越强。人大代表的政治待遇、活动条件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保障,全社会对人大代表地位身份的认可与尊重和代表的荣誉感、责任感都在不断加强,每年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对人大的期望值越来越大,“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请人大帮助解决困难”的观念和做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江阴老百姓认可。(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