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过马路心里踏实多了。是人大代表为我们强烈呼吁,督促有关部门解决了我们心中这块‘心病’”。日前,重庆南岸区“三公里”附近的居民们显得很是高兴,逢人就夸辖区内的人大代表。
原来,去年年底,南岸区人大代表陈敬学在社区“人大代表之家”接待选民时,听到这样一个焦急的反映:由于地势原因,三公里半的一条马路是一条长下坡,车多人多,老人小孩过往时常常提心吊胆,险情时有发生。听在耳里,记在心上,陈敬学代表随即提出了“在三公里半长下坡路段设置减速带的建议”,并依法转交给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办理。不久,陈敬学代表的建议得到采纳,该片区这条长下坡的马路上很快就被设置了两条减速带,辖区内居民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只是市人大不断加强代表工作,创新工作思路,在全市推动创建‘人大代表之家’后取得的明显成效之一。”谈起新一届的市人大代表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人代工委主任彭光庆深感欣慰。她说,代表工作是人大的基础性工作,如何有效解决过去一度存在的“代表代表,会完就了”的现象,换届以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和全市大局,从增强代表履职热情和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着手,不断探索新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使代表工作更加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阳光重庆”:畅通民意“管道”
“希望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就医问题。”“要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想办法缓解就业压力。”“要加快廉租房建设,重视人居环境的保护。”……
在今年1月召开的重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首次代表座谈会在市委小礼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等市领导和来自各方面的100名基层人大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原汁原味”地听取了他们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34名代表作了现场发言,提出76条建议,没有发言的12名代表也提交了书面建议。会后,由市委办公厅牵头,将这些建议分别交由30多个市级部门,按照人大代表建议办理程序办理,并由市人大统一书面回复代表。代表提出的建议中,很多都是关系全市发展和改革的大事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目前,这些建议已经办理答复,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解决。通过这种形式的座谈会,拉近了基层代表与市领导的距离,使市领导进一步了解市情民情。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市人大代表体察民生的渠道,深度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搭建人大代表与群众沟通的平台,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委与重庆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推出了“阳光重庆——代表面对面”节目,每期确定一个社会热点和难点话题,邀请2至3名市人大代表轮流“坐台”,接听群众热线电话,直接与群众交流对话,解答群众的问题。根据计划,今年拟安排6期节目,并已在4月14日、5月26日分别播出了第一、二期,主题为“医疗改革”、“教育话题”。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较好。
“无论是人大代表座谈会,还是走进‘阳光重庆’,倾听民声,解惑答疑,开辟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拓宽了人大代表体察民情的渠道,畅通了民意‘管道’,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理解和对人大代表的了解。”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大代表张国安对此深有感触。
专业小组: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经2009年2月19日重庆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主任会议同意,重庆市人大代表工作的又一创新之举——成立了法制工作专业小组、财政经济工作专业小组、农业与农村工作专业小组、教育工作专业小组等12个市人大代表专业小组。据介绍,12个市人大代表专业小组分别由市人大7个专委会牵头组建,其中法制委、财经委、农委、民宗委各组建了1个,内司委、城环委组建了2个,教科文卫委组建了4个;每个专业小组人数为11至27人,共有202名市人大代表参加。
成立市人大代表专业小组,是贯彻落实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要求,其目的旨在进一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提高代表活动质量,促进代表及人大工作。根据相关规定,市人大代表专业小组在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围绕市人代会通过的常委会工作报告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以集体活动方式为主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专业小组的成员可以参加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也可以应邀列席相关专委会全体会议或参加其他活动。
专业小组开展活动时主要突出“专”字。如教育代表小组,先后围绕“民办教育”、“教育法规清理”问题开展了调研活动;科技代表小组结合《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开展了“科技投入”立法调研。专业代表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决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提供了专业支持。
“代表之家”:搭建履职新平台
今年4月3日上午,南岸区南坪镇白鹤苑社区、南山街道双龙村、南坪街道后堡社区和鸡冠石镇岩口社区的“人大代表之家”,先后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市人大代表联系组组长暨联络科科长培训班的全体学员,他们将现场观摩学习南岸区人大常委会在创建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之家”的好做法、好经验。据悉,这是直辖以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首次人大代表工作现场观摩暨座谈会。
“人大代表之家”是创新代表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换届以来,部分区县在辖区内全面推进建代表活动室或代表之家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当天召开的现场观摩暨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陈光国充分肯定了全市创建“人大代表之家”的工作。他指出,“人大代表之家”搭建了代表履职的新平台,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有效桥梁和纽带,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丰富代表活动的积极探索。
目前,重庆市已建有“市人大代表之家”27个、“区县人大代表之家”509个,“乡镇人大代表之家(或村活动室)”1486个,其中,合建的31个。已建成的“人大代表之家”严格按照“五有”标准进行建设:一有场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已有场地建家;二有标识,按照统一、规范的格式,制作“人大代表之家”标牌;三有设施,家里配备了电脑、电视以及法律书籍、业务资料和活动器材;四有制度,制定人大代表之家各项制度,即代表之家工作职责、代表学习制度、代表之家活动制度、代表联系选民制度、代表述职制度;五有工作经费。
“人大代表之家”的活动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方式,并建立“两册两表”,即代表之家代表名册、代表活动记录册、代表接待选民登记表、代表接待选民时间安排表。此外,还建立了代表信息栏,公开代表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信息,并通过开展接待选民等活动,使“人大代表之家”成为倾听群众心声的窗口和前沿阵地,做到了代表学习在“家”中、知情在“家”中、议政在“家”中。
彭光庆认为,从宏观方面来看,“人大代表之家”是宣传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好阵地,又是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市大局的一个现实载体;从微观方面来看,“人大代表之家”也是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的现实需要,有利于整合开展代表活动所必需的各项条件,便于组合代表活动的内容,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组织形式,搭建代表活动的良好平台。
跨年度办理制度:建议办理不留空白
截止今年4月10日起,重庆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申报人数已达63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80%以上,同时,在28个试点区县的基础上,全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将于今年内全面展开。至此,我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这是市人大实行市人大代表建议跨年度续办工作后取得的明显效果之一。”在5月18日举行的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人代工委主任彭光庆对首次提请审议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人大代表跨年度追踪续办情况的报告》甚感欣慰。她说,在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部分市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系列建议,但由于受当时政策和条件的限制,该建议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在当年无法解决落实,就与其他同类性质的652件代表建议一起,被列入了跨年度追踪续办计划。经过近半年时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追踪督办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该建议终于得到了落实解决。
“对市人大代表建议跨年度追踪续办,这在重庆市人大史上还是第一次,也开了全国先河。”彭光庆告诉记者,2008年11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办理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情况的报告》,并对其中653件B类复函建议提出了追踪续办的要求。作为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又一有效的新形式——跨年度追踪续办制度就此应时而生,即从今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将适时听取一次市人民政府关于上一年度还没有落实解决和对已办结落实的代表建议的办理情况,实行追踪督办,并进行审议票决。
彭光庆指出,对市人大代表建议跨年度追踪续办,有利于促进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深入开展,真正使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落到实处,做到不留“空白”,提高办结率,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着落。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机制,能极大地激发代表依法履职热情,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惠政于民,强化人大代表对政府的监督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并完善这一制度”。据悉,从首次实行这一制度的效果来看,被列入追踪续办计划的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及闭会期间的653件代表建议,目前已有524件建议基本得到落实,占了总数的80.2%。
创先争优:提升代表工作水平
2008年2月,重庆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主任会议通过了《重庆市人大代表活动(工作)先进单位表彰办法》和《重庆市人大代表优秀建议、批评和意见表彰办法》,对代表活动(工作)先进单位和代表优秀建议进行表彰。
“这是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的又一新探索,在重庆人大史上属首次。”谈起这一创新工作,彭光庆显得有些欣慰。她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代表建议的质量,激发人大代表的履职热情,全面提高市人大代表工作的整体水平。“这两项表彰已纳入市(省)级表彰项目,是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唯一的大型表彰项目,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表彰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创先争优”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市各级人大和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积极响应据悉。如巴南区人大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先后组织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庆经济形势发展与产业布局”等专题学习报告会8场,市、区人大代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646人(次),撰写心得体会328篇,在市、区新闻媒体发表研讨文章42篇,代表的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据悉, 2008年的创先争优评选活动目前正在进行之中,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统一标准,严格程序,民主推荐测评的基础上,全市已有33个区县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系组)申报了代表活动(工作)先进单位,各有关单位共推荐了148件建议作为优秀代表建议候选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