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人大常委会30年>>历史回顾

足迹 标志 风采

——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成立25周年回眸

郑云国 朱晓东 王仕刚 苏庆亮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09-06-12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万里之后在渤海之滨孕育了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黄河三角洲,山东省东营市就座落在这里。

东营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自1984年东营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东营市每一次成长、每一个进步,都蕴含着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意志和智慧,凝聚着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她以自身的努力和辉煌的业绩,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一座巍巍丰碑。本文选择每届带有标志性的事件来窥斑知豹,借以展现东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履职的轨迹和推动发展的风采。

第一届(1984-1987):开篇布局书画卷 抓住关键谋长远

1984年4月26日至30日,东营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黄河三角洲的胜利会场隆重召开,532名市人大代表肩负着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庄严选举产生了东营市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东营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了东营市人民政府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开始依法行使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权力。这一刻,全市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刻,标志着一个名字叫东营的城市的历史画卷已经展开!

1984年6月20至22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专题听取了市政府关于行政区划的报告,进行了认真探讨论证,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东营市的行政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牛庄、东营两区成立于1983年,适应了当时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两区分设的行政区划已显滞后,两区合并势在必行。1987年7月8日至9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新组建东营区人民代表大会几个问题的决定,按照法律程序做好指导工作,确保了两区合并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4年7月30日至8月1日,第3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上半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法、检两院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汇报,并相继开展视察、调查、执法检查等其他具体工作,从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拉开了监督工作的序幕。

1985年8月13日至15日,第9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人事任免的暂行办法》;1986年8月21日至23日,第16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监督司法机关执法工作的办法(试行)》;1986年12月7日至18日,第11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 1987年11月,第25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意见的决议,发出了“八方努力、全民动手办教育”的号召,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工作,基本实现了“六配套”,学生入学率、升学率有了较大提高很快扭转了教育工作基础差、底子薄、困难大的落后局面和农村学校“黑屋子、土台子、危房子”的状况。

点评:政权建设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首要任务,一届一次大会后,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开始行使各项职权,并从制度上进行了探索规范,及时依法任命了常委会内设机构和市政府组成人员,保证了政权组织的高效运转。科学的行政区划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调发展,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新建市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东营市一届人大常委会从这个问题着手,依法规范,推动实施,抓住了全市创建之始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以作出关于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意见的决议为发端,东营市教育事业年年上水平,发展到今天,全市三县两区全部以优秀等级通过省政府“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评,全部通过省“实验教学普及县”验收,成为山东省第二个通过“普实”验收的地级市,这与抓得早、起点高是分不开的。

第二届(1988-1992):经济建设是中心 发展之步始足下

1988年6月14日至15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系人大代表办法》和《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处理代表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试行办法》。

1989年11月15日至18日,第12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议》,督促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1992年5月,第27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议。之后,相继作出了关于批准东营市与荷兰弗莱瓦兰省发展经济友好关系的决定,与日本国新南阳市、韩国江源道三陟市、美国米德兰市缔结友好城市的决定。通过组团互访,加强了贸易合作与交流,加快了东营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991年3月15日至21日,市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营市依法治市规划》;1988年12月8日至10日,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民主法制维护安定团结保障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决议;5月7日至9日,第22次会议作出了《关于<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决议》;9月18日至19日,第2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奋战十年绿化东营的决议》;1992年5月25日至27日,第28第会议,作出了关于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议。

点评:第二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加强农业工作和外向型经济建设,适时听取市政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制度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商业工作、农业开发、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工作汇报,经常性地组织相关调研视察、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和经济快速发展。1992年全市农业在大灾之年还夺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0多万吨。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先后就普法依法治理、城市规划、环境绿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涉及全市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大事作出决议,并对落实情况及时跟踪问效,维护了决议的权威性,确保了实施效果。市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行使职权,把市委决策通过法律程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意志,并推动实施。

第三届(1993-1997):干部管任试刀锋 油城环保可持续

1993年10月19日至20日,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的决定。1996年7月23至24日,第25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市级国家机关实行执法责任制的决议。

1994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对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次会议任命的33名政府组成人员执行职务情况进行了解;1995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市建委等4部门的工作进行了面对面的评议;1996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对市邮电局、财政局等8个部门进行了工作评议,评议结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视,调整了个别干部的岗位。

1997年8月8日历时8天的“油城环保世纪行”与人大环保执法检查活动同时开始。

点评:本届的工作亮点是加强对人大所任干部的监督,采取出台相关决定决议、执行职务了解、部门评议等方式,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对干部既任又管,把所任命的干部真正置于国家权力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在强化对任命干部监督管理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油城环保世纪行”活动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宗旨,把人大法律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以及社会群众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中华环保世纪行、齐鲁环保世纪行活动在东营市的延伸,是对环境与资源保护开展监督工作的一项创举,也标志着全市发展开始向全面协调可持续、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方向转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初露端倪。

第四届(1998-2002):筑巢引得凤凰来 代表带头抓招商

1999年9月13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和县区政府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深入26家企业实地查看,并对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市委专门听取了视察情况汇报,并将报告转发全市。

10月11日至12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决议。10月份开始,全市两级法院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决议要求,开展了集中执行会战,仅5个月时间就清理各类执行案件3992件,执行标的额1.5亿元,极大地化解了社会矛盾,为东营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2000年1月5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14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议;3月28至29日,第16次会议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决议》;2002年3月29日,第29次会议审查批准《东营市政务公开暂行规定》;8月8至9日,第31次会议审查批准《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作出《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大力推进“信用东营”建设的决议》。

2000年,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响应市委大招商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议,常委会在市级人大代表中组织开展以“联系一方群众、引进一个项目、提一条好建议、创一项工作实绩”为内容的“四个一”活动,使“代表招商”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 2000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举办全市第一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自此,一年一度的评选活动确立下来。

点评: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是本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亮点,向内挖掘潜力,加快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建设,同时注重营造软环境,加强政务公开建设、信用建设,监督支持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经济秩序的职能作用,吸引外来投资,为东营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人大宣传步入新阶段,好新闻评选制度的建立完善,为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理解、支持人大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届(2003-2007):抓住生态不放松 环境改善上水平

2003年7月24日至25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作出《关于大力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决议》。

2004年5月27日至28日,第9次会议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平安东营”建设的决议》、《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议》。

2007年8月24日,第3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人民监督员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意见》。 11月23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作出了《关于黄河三角洲(东营)“三网”绿化综合开发工程总体规划的决议》。

点评:本届继续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依法启动监督程序,增强监督实效,软环境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加强平安建设,优化治安环境;加强生态建设,优化自然环境;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优化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六届(2008——至今):细化监督重实效 科学发展见真功

2008年5月23日,市人大举行捐款仪式,组织部分企业界市人大代表伸出援助之手,捐款帮助四川地震灾区共渡难关。

6月23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守则》、《东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

8月22日,第4次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加强国有土地管理的决议》和《关于加强中心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决议》, 通过了《关于强化监督推进重点工作的意见》。

12月10日至11日,第6次会议对节能降耗、城乡低保、中心城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林业、旅游等工作进行了评议。

2009年3月9日,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会议召开,为期半年的学习实践活动展开。

3月24日,市人大代表建议工作会议召开,对2008年度9个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先进单位和10名提出优秀建议的代表进行了表彰。

4月28日,第11次会议听取审议王玉君副市长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推进情况的报告、吕雪萍副市长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点评:市人大常委会行使所有职权,都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主题,牢牢把握“高效生态”这一科学定位,作出的两项决议,解决了制约生态建设的关键。《监督法》实施后,东营市人大常委会请示上级、借鉴外地、立足本地,出台了《关于强化监督推进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对六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发展、事关民生的重点工作进行打分式评议,使承担这些任务的部门深受触动,有力地实质性地推动了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第11次常委会,两名副市长汇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及相关工作,显示出人大监督的力度,这在东营人大历史上还是头一次。这些实实在在的动作,为黄三角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决策做出了积极贡献。代表工作日趋活跃,代表履职的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大大增强,仅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部分企业界市人大代表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仪式上就募得善款126.2万元。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东营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发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东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正以更加坚实的履职步伐昂首向前......(作者系山东省东营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人员)

  来源: 中国人大网 2009-6-12
责任编辑: 唐志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