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突破“水瓶颈” 做强“水支撑”

——水利护航湖南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水利报 2016年6月03日

    水,是映照区域发展的镜子,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子。

    地处湖南省东中部的株洲、湘潭、长沙三市通过湘江贯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这样一个依水而居的区域建设“两型社会”,水安全无疑是影响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阀门”。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长株潭地区紧紧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以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污染防治、提升水环境质量等为重点,不断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5月中旬,本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深入长株潭地区,体验水利发展对 “两型社会”建设起到的护航作用。

    “勒紧腰带”节水 “握指成拳”治水

    作为湖南的经济龙头地区,长株潭供水主要依赖于地表水。除湘江外,长株潭境内还有涟水、浏阳河、捞刀河等8 条主要支流。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地区工业水平提升与经济发展加快,导致水质和水量双双下降,这成了长株潭地区的心病。

    构建“两型社会”,重点在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而与此最为紧密的就是水资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倒逼”机制下,长株潭地区率先探索治本之策:节水。

    “实施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守住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提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湖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调研员潘永红介绍,长株潭地区强化计划用水管理,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水利规划》等为引领,推进水资源论证规划,确定并公布了用水大户及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等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

    早在2008年5月,长株潭三市就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五年后,三地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评估和验收。在此期间,三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持续降低,农田水利用系数不断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

    2014年,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入选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农田灌溉变“大锅水”为“商品水”。长沙县桐仁桥水库灌区以核定的用水定额为基础,对用水量在定额控制范围之内的协会或村组进行奖励,对于节约的水权,协会或村组可要求水库管理所回购,或实行水权互相转让购买。

    得益于价格杠杆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长株潭地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逐年下降。

    数十张关于节水的科普小报显眼地张贴在报栏上;一台台直饮水设备整齐安装在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的墙上……韶山市华润希望小学通过多种活动和方式向学生传递节约用水的观念。据校方介绍,改为直饮水后,维护费用只有桶装水费用的20%,水费也由原来每月的1.05万元降至如今的8500元。

    与水资源紧缺相伴的是严峻的水污染问题。在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方面,长株潭地区围绕湘江治理、中水回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握指成拳,打好治水这场系统且漫长的硬仗。

    按照“一部法统领、一把手推动、一盘棋谋划、一江水同治”的方针和“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三级分区原则,湖南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标,确定了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等五大治污“主战场”,将湘江治理任务分解至各市县。经过共同努力,湘江保护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工作合力基本凝聚,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在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洋湖再生水厂,鸢尾花、美人蕉、菖蒲等20多种水生植物枝叶繁茂,连绵成片,一般人绝不会想到这里竟是一处生态化的城市污水处理池。“这些水生植物不但能净化污水,还能吸附异味,构成了一个不耗能的自然生态系统。”洋湖再生水厂总经理危建新介绍,采用“MSBR+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工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其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准和中水回用标准,和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投资少、管理维护方便等优点。

    株洲市攸县借助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全县所有的农村公共饮用水井进行了摸底,并通过井边硬化、设置水源保护标识牌、截污等措施,对给群众身体健康形成安全隐患的116处农村公共饮用水井进行了改造,确保了全县20万人的饮用水水质。

    没有遍地高楼 却有山水乡愁

    突出节水优先、红线控制、保护优先、生态安全,长株潭地区在解决水安全问题上聚焦点、治痛点、克难点,正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5月17日,在长沙奎塘河生态景观区项目一期香樟路-木莲路段,河水清澈,杨柳依依,绿树成荫,到处是一派秀美的景色。但你可知道,这处美好的家园之前也曾是一条“龙须沟”。家住雨花区奎塘村的余继先回忆,一遇下大雨河底就泛起浓黑浓黑的垃圾,臭味熏天。

    雨花区将奎塘河综合治理列为全区一号工程,在河道治理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保留河流自然生态功能,大量设置植草沟、旱沟、雨水花园等“绿色”措施,通过实施“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打造“水清气净”的生态景观河道。如今,勾起长沙市民乡愁的那条生态、健康的奎塘河又回来了。

    修沪昆高铁时,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掩埋了两口村中最重要的自然水塘。在韶山市水务局的支持下,银田村村委会重新选择了两处地点进行水塘恢复。“重新恢复的两口水塘连通了韶山灌区水渠,能保证村里180多亩水田的灌溉。”银田村支书徐耀军说,“我们计划把这个工程建设成为‘生态水利’工程。”未来,麻石砌筑的河岸将和银田特色小镇、各种植物相互辉映,成为韶山一道亮丽的生态美景。

    有了青山绿水,就能长出金山银山。有“湖南绿心”美誉的昭山示范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志。湘江流经昭山的30公里水域,被湖南的环保志愿者称为“能映出笑容的清水”。

    在昭山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杨晓军看来,绿心地区的产业发展绝不能任性。因此,昭山全区有51%的土地被划定为“禁开区”,并与各大投资商约定了建设中的“三不主义”:山不推,树不砍,水不填。于是,文化创意产业在这里蓬勃兴起,奇瑞途居露营基地等一批著名品牌携手而来。

    面对湘潭雨湖工业集中区废渣遍野、污水横流的现实,雨湖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先进制造、休闲旅游等产业,关停退出了鹤岭地区污染严重的28家涉锰企业,对企业遗留废渣、尾砂、废石进行安全填埋和景观建设,重金属污染水体处理工程也完成竣工,实现了绿水青山、“两型”发展的华丽转型。到2014年年底,当地有2.3万名群众结束了世代喝不上干净水的历史。

    位于湘江新区的梅溪湖是长沙市最大的城市内湖,但她最初只是一片低洼的滩涂。2009年,湘江新区依托岳麓山独特的山水资源,建设了水面3000亩、蓄水量700万立方米的梅溪湖。从此,梅溪湖国际新城才有了水的灵动。下一步,湘江新区还计划投资55亿元,将这个4平方公里的沼泽地打造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这里将为长沙市湘江两岸市民担纲“吐故纳新”的重任。

    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未来将是长株潭地区建设“两型社会”的指挥棒,也将成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文明提升到新高度的重要支点。眼前,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两型社会”蓝图彩卷正徐徐绘就。(记者 王华)

责任编辑: 冯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