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苏北:让发展真正绿起来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2016年5月17日

江苏宿迁某小学环保实践课上,学生们用废旧物品设计艺术品。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摄

江苏盐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全世界近七成的麋鹿。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摄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差距较大。江苏省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苏北的盐城、连云港、宿迁等五市。但是,连续8年来,苏北经济增长超过了该省平均增长速度。未来,无论是从发展的空间,还是发展的态势,苏北都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增长极,一个新引擎。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来到位于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宿迁、盐城三地调研采访,切身感受到苏北在绿色发展上主动作为、动真碰硬、终见实效。

    盐城有座“环保硅谷”

    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这是江苏盐城给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第一印象。

    更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一组看似矛盾的数字:2015年,盐城PM2.5平均浓度为49微克/立方米,在江苏最低,也是该省唯一低于50微克/立方米的城市;同时,盐城GDP增速居江苏省前列,居全国第38名,总量达到4200亿元,实现4年翻一番。

    “一个‘城’改变一座城。”这个“城”,就是国内首家环保产业集聚区、唯一的雾霾治理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有“环保硅谷”之称的盐城环保科技城。短短5年时间,环科城协议总投资达280多亿元,产值年均增速逾30%。

    “回顾近年来盐城工业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实现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一直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一直坚持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盐城市常务副市长庄兆林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该市新兴支柱产业,该市现有节能环保企业400家左右,‘十二五’期间,该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底350亿元增长至2015年底1013亿元,产业规模扩大近3倍。拥有盐城环保科技城、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建湖节能电光源等专业园区。”

    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打造环保科技城,实现盐城生态优势与绿色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成为盐城的战略抉择。

    环科城坐落于亭湖区,2009年开建时把大气治理作为主攻方向。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岳仁亮副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随着近年来各地雾霾天气加重和环保力度加大,不光大气治理产业,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和绿色建材等上下游产业,像糖葫芦串一样在环科城内落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21家高端研发机构来了,中国建材、浙江菲达等36家环保领军企业和百余家配套企业来了。据统计,环科城内除尘设备制造企业年生产能力达2000余台(套),占国内同类产品的60%,年除尘量达2.3万吨。同时,承担着燃煤污染物减排、工业炉窑烟气脱硝、雾霾追因与治理等17项国家级研究课题。

    盐城地处苏北、濒临黄海,拥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湿地,自然和生态条件较好。“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回归故土。如今,保护区繁殖有近3000头麋鹿,占全球麋鹿总数的近七成,成为世界上麋鹿数量最多的野生麋鹿种群。”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沈华介绍道。

    但过去很长时间,盐城却是“守着金饭碗,叫着没饭吃”,优势发挥不出来,经济发展上不去。经过多次论证,盐城市决定,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亭湖区打造中国“环保硅谷”,以此带动城市转型发展。

    发展环保产业,仅有自然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技术、人才、企业。5年时间里筑巢引凤,盐城人以坚守和恒心,克服困难、打破制约,将服务平台和科研平台建设作为重点推进:中国环保设备质量监督检测实验室、产业孵化基地等服务平台,国际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国际商务总部等对外开放平台,科学家工作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21个科研平台拔地而起。

    如今,这些平台孵化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技术达1647项,良好的服务配套让包括“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600余名研发人才由候鸟式迁徙变为安家落户。

    漫步环科城,绿波荡漾,不时有白鹭飞过。环保城的一所实验小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室外的校园内,一盏盏洁白的风能太阳能路灯熠熠生辉,灯杆上悬挂的一首首宣传环保的绿色诗词格外醒目,打开学校食堂的水龙头,流淌出暖暖的太阳能热水;楼顶架设太阳能光电板,年发电5万度左右,为校园提供日常用电;建设雨水回收装置,用收集的雨水浇灌花木、冲刷厕所……

    该校的气象观测站和展示盐城“东方湿地之都、水绿生态盐城”城市特色的“鹤鹿苑”文学社活动中心是学生们爱去的地方,一只麋鹿和丹顶鹤的标本似乎在诉说着盐城的生态故事。学生们在这里探讨科技知识,学习绿色文化。在学校水质监测室,学生通过实验来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被检的水质状况。该校建造了9个这样的环保实践基地,学生积极动手,将环保知识融于实践之中。

    “从森林到木材加工厂再到造纸厂、印刷厂,树木就这样成了我们手中的书本和纸张。我们节约每一张纸,就是在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也为建设美丽盐城尽了一份力。”盐城环保科技城实验学校科技展示馆一座沙盘前,一位小学生给记者们讲解造纸过程,一个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进行课外活动,用收集来的废纸盒、塑料瓶等设计各种艺术品、灯罩等。

    “我们每周有一节环保实践课,环保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这样环保种子才能深深植根社会。”该学校的校长徐红飞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近年来,盐城市坚持高端导向,走绿色发展之路,环保产业得到集聚发展,盐城环保科技城成为全国首家环保产业集聚区、国家环保产业产学研联合基地。为了适应发展所需,发挥地方环保科技资源,今年建成盐城环保科技城实验学校,把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融入校园规划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倾力打造环保教育特色品牌。

    该校编写环保教材,开设环保课程,通过环保主题活动和各种竞赛开展绿色教育。同时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和环保企业生产现场,实地学习环保科技知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多次开展家庭互助活动,小手拉大手,让环保意识真正深入家庭,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除了产业发展,环保也正在融入盐城人的生活中。

    体制改革为连云港生态文明护航

    位于连云港东南的徐圩新区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

    在人们的印象中,临港开发区无非是钢铁、化工等“老大笨粗”的产业,外界也对临港产业是否污染环境颇为担心。然而记者在徐圩新区采访,听不到机器轰鸣,也闻不到化工气味。

    在布展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徐圩新区节能环保展示馆,江苏方洋科技投资发展公司总经理王鸣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该新区致力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核心产品和核心装备的产业化。

    王鸣是能源高效清洁转化和利用领域的专家,也是加盟徐圩新区的首位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在徐圩新区“一区七园”的总体规划布局中,专门设有一个22平方公里的节能环保产业园,旨在承接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转移,引进相关装备产品。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年底,徐圩新区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超过300亿元。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石海波表示。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9%。”连云港副市长王开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全市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提速,全市6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环保倒逼作用明显,通过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制度,对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减二增一”、“增产不增污”,关停了一批严重污染的化工企业。

    记者了解到,连云港市共划定11类67块生态红线区域,先后出台《连云港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生态红线保护的制度体系。在2015年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监督管理考核中,连云港市得分最高,获得该省第一名。

    连云港市环保局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该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生态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办法等12项改革措施。如在排淡河等河流上下游地区之间建立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水质改善。对环保信用评级企业实行差别化水价政策,开征排污权有偿使用费,推动排污权有偿交易。强化环保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完成环境保护案件审判三合一改革等。

    根据连云港市环保局监测站空气质量检测数据,2013至2015年该市空气质量逐年小幅度提升,其中每年6月份为该市主要的夏收夏种月份,空气质量基本维持在二级良水平,特别是2015年6月份PM2.5浓度较2014年同期大幅降低,空气质量提升明显。

    宿迁对污染“零容忍”

    5月的宿迁大地,生机勃勃,满目葱茏,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多彩的大花园。昔日被白色垃圾包围的宿城区耿车镇等地也披上浓浓绿色,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发展蓄力转型。“彻底禁、禁彻底”,近年来宿迁市启动实施耿车、三棵树等重点区域废旧物资非法回收加工整治。截至目前,全面取缔该市6978户废旧物资非法回收加工户,清理废旧物资60余万吨,并对周边44个村居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之前我们这里地下80米的深水都受到污染,通过整顿,耿车告别了‘塑料味’,再也闻到的是刺鼻的气味。”当地的退休工人关德亮高兴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宿迁市坚持从源头入手,在治水、治气、治味、治土四大整治上,对症下药,动真碰硬,不遗余力。

    前些年,由于非法采砂,骆马湖、洪泽湖生态受到严重威胁。作为沂沭泗流域的主要调蓄型湖泊,骆马湖既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宿迁、徐州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具有防洪、供水、生态、航运、渔业、旅游等多种功能。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发现黄砂资源以来,骆马湖就出现了非法采砂行为,近几年受利益驱使,日益猖獗,形势严峻。

    “采砂船大量聚集,无序私挖滥采,导致水质恶化、湖底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不断。”宿迁市水利局副局长胡元明说。

    非法采砂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然而,禁采又谈何容易。“非法采砂已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情况复杂,背景深厚,甚至有不良社会势力参与其中,暴力抗法事件时有发生。”宿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天琦回顾说。

    2015年4月初,市湖管办协调沂沭泗骆马湖水利管理局、徐州市相关部门研究起草《关于禁止在骆马湖水域非法采砂的通告》,明确要求自6月1日起,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在该水域从事非法采砂活动。

    “从2013年起,该市便着手消化原有的采砂许可证,坚持到期一个注销一个。”据胡元明介绍,为从源头上做好禁采工作,宿迁采取了逐步消化、停发采砂许可证等措施。如今,骆马湖宿迁水域原有的几大矿区已全部注销。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6名渔民因在洪泽湖封湖禁渔期捕捞田螺,分别被判处不同程度拘役。其中一名渔民捕捞田螺900多公斤,被判拘役3个月15天。实施生态案件审判指定管辖和“三审合一”的审判工作体制,在该省率先启动生态案件审判改革试点,仅仅是宿迁市健全环境保护机制的创新做法之一。

    除此之外,宿迁市还成立苏北首家专职环保警察队伍,实现了环保行政执法与司法的有效联动。去年该市共侦办各类资源环境类案件228起、移送起诉260人,对破坏环境资源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在生态建设机制上,率先在苏中苏北地区推行河流生态环境损害经济调节制度,选择六塘河、淮沭新河和京杭大运河等6条河流开展区域生态补偿。同时,推动环保信用体系建设,对不同等级的企业依据不同标准分类采取相应的鼓励或惩戒措施,构建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良好氛围。

    建章立制、机制转型,宿迁一系列创新走在该省前列:在该省率先开展地票交易制度,将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以“一张票”形式纳入土地有形市场,在市、区两级政府间有偿调剂使用;率先在该省试点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提高要素的供给效率;在苏北率先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增强企业节能节排意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走在前列,秸秆禁烧工作一直处于全省先进……

    为了留住湖区好生态,宿迁祭出铁拳,形成了政策支持、社会关注、多方参与的强大合力。如今,“两湖”非法采砂已全面取缔,其中,骆马湖禁采过程中共拆解采砂机具300余台(套),驳载运输非法开采黄砂运输船40余艘,多年不见的银鱼鱼汛再现骆马湖。(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程晖)

责任编辑: 冯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