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四川采访

生态搬迁成本大、周期长,基层环保少人手、缺手段——

饮用水源保护的挠头事

浏览字号: 来源: 工人日报 2015年07月31日

    “强化组织保障,创新管理机制,严格督查考核……”7月14日,四川郫县环保局局长李晓红有条不紊地向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介绍饮用水保护工作情况。

    李晓红负责的辖区是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保护地,从都江堰流下来的河水经过沿岸17个检测点后,进入郫县的两座自来水厂。超过1400万人口的成都市90%以上的供水来自这两座水厂。

    为了保障饮水安全,四川省对这个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了调整。在郫县,取水口以上5公里、纵深1公里的区域被划定为一级水源保护区,远高于国家“取水口以上1公里、纵深500米”的标准。

    除了保护区面积的扩大,郫县还投入超过20亿元进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区涉及的5个乡镇建立了7座污水处理厂、9个污水处理站,铺设了700多公里的雨污水分流管网,另有17公里的防护网对保护区内的水体进行全断面防护……

    水源地水质“零污染”,水质达标率100%,这让李晓红介绍情况时底气十足。然而,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巡视员何嘉平的提问,让李晓红有些猝不及防。

    “保护区里现在还有人居住吗?”

    “我们已经实施生态搬迁,搬了300多户,加上新农村建设还搬了700多户。”

    “现在搬了百分之多少?”

    “可能,10%都不到。”

    “生态搬迁确实是最挠头的事。”据李晓红介绍,根据搬迁标准,政府需要按照土地价格、辖区内安置房价格等标准对居民进行补偿,每个人的搬迁成本大约在15万元左右。

    而调整后的郫县饮用水源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涵盖陆域面积40.8平方公里,涉及32个村,人口超过3.8万人。其中,一级保护区内还有8000人至9000人尚未搬迁。

    从2012年开始,成都市财政每年给予郫县6000万元饮用水源保护资金。据了解,这笔专项资金除了生态搬迁补偿以外,还承担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执法监督考核奖励等任务。李晓红说:“这6000万元对郫县来说,远远不够。”

    郫县新民场镇镇长周超毅对“搬迁难”有着更直接的体会:“我们从2012年开始搬迁,第一年搬了65户,第二年搬了110户。逐年实施生态搬迁,时间跨度非常大。”

    新民场镇有6个村、1个社区,全部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目前仍有1.7万多居民。今年,新民场镇获得了6000万元专项资金中的2000万元。但周超毅表示:“生态搬迁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把人搬走的成本很大,让人留在保护区内的成本同样不小。在饮用水主要取水河道徐堰河、柏条河沿岸,为了避免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接进入河道,郫县利用低洼田地规划建设人工湿地,用以对污水进行吸纳和净化。

    云桥湿地建在饮用水源地核心保护区内,占地327亩,土地原先多为农田和浅塘,整个项目投资达1100万元。在郫县,这样的人工湿地共有9个,并且还需要继续新建。

    另外,与我国其他城市饮用水源地面临城市扩张、工业污染等情况不同,郫县的环境保护威胁更多来自农村。环保意识滞后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加大了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难度。对此,郫县在2014年设立了乡镇环保机构,县政府与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镇政府与村、社区签订目标责任书。

    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环保工作的“下沉”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巡查工作中,我们遇到很多困扰。”周超毅表示,“基层人员根本不够,镇环保办只有3个人,每个村只有1个巡查人员。这么大的断面,这么长的河岸,要做到24小时巡查基本是不可能的。”

    据了解,新民场镇目前仍有54家企业位于水源保护区内,有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难免有时候会发生偷排的情况。

    作为基层环保工作者,更让周超毅头疼的是,她缺乏有效的手段。“今年,成都市出台了一个基层环保的实施办法,但这个办法缺少操作性,我们基层巡查人员发现问题去处理,取了证却没有执法权,要等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来执行。”

    郫县,作为成都市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取水、供水规模仍在随着城市的扩张不断增大。其境内的水七厂正在扩建,建成后,郫县向成都供水量将从目前的每天190万吨增长至每天240万吨。

    随着饮用水源地保护投入的加大和环保工作机制的建设,困扰李晓红和周超毅的缺钱、缺人、缺手段等挠头事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在周超毅看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群众生产生活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只有进行生态搬迁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记者 北梦原)

责任编辑: 李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