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四川采访

丹棱模式:破解农业面源污染的有益探索

——“中华环保世纪行”四川采访记(上)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2015年7月31日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2;化肥、农药则存在使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现象,农药利用率仅为35%。畜禽粪便治理方面,全国畜禽养殖总量不断上升,每年产生38亿吨畜禽粪便,有效处理率却不到50%,这已成为困扰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和影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第一次中国污染普查公报显示,农业排放占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43.7%,总氮、总磷的57.2%和67.4%。

    今年,聚焦“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把第二站设在四川省。四川是农业大省,环保历史欠账较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削减难度大。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等原因,该省用水量大,部分河流生态流量少,水污染防治压力很大。

    “猪+沼+菜(果)”

    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都是四川省环保厅“最挠头的事”。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彭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四川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与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压力很大。”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走进眉山市茂华生态循环经济园。3500亩核桃园里,10万株核桃树已经果实累累。连着的还有1200亩桂花园,6万株桂花树边套种了银杏和桢楠。

    “公司成立之初时,是一个以糖果生产为主的小作坊。为合理利用糖果生产中产生的糖糟,我们修建了年出栏生猪2000头的养猪场,并租用4亩多土地,搬迁了两户农户,修建了850立方米的沼气池,建设了占地2亩的二级生化处理设施——粪便发酵还田,沼液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达标排放,实现了雨污分流和干湿分离。经过治理的当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该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园区设计存栏母猪1300头,年产仔猪3万头。新建3个沼气池共2500立方米,3个沼液储蓄池共5400立方米。猪粪经干资料图片湿分离后,粪渣作为植物肥料,粪液经过沼气池发酵后通过管道流到各沼液池存放,用于种植灌溉。粪尿水进行厌氧处理后产生的沼气,可用作猪场与附近农户生活用气;厌氧处理后的沼液与收集的干粪,可作为桂花林、蔬菜基地有机肥,达到粪便污水“零排放”目标。他们还建设了2个产业园共4000余亩,带动发展签约基地上万亩,进行养殖废弃物消纳。

    “茂华这种循环发展的‘生态+’模式,成为规模养殖企业发展的可复制模板。”眉山市环保局局长江昌淆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眉山市在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过程中,对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做了明确规定,对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

    目前,四川正积极推广“猪+沼+菜(果)”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已完成规模养殖场限期治理1134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配套处理设施1223个,关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83家。

    “丹棱模式”值得借鉴

    “村里垃圾有人扫,多余的畜禽粪便有人管,家里垃圾会分类,生活垃圾处理水平也看齐城市……”眉山市丹棱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经验,对全国农村很有借鉴意义。

    据了解,农村垃圾处理一直存在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维持难的“四难”。但丹棱县从2011年起,就试水“村民自治、市场运作”模式,化解“四难”,实现农村垃圾“绿色”处理。此举既告别了政府“大包大揽效果差”的尴尬,还有效提升了村民的自治水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农户刘怀玉家中,院子角落有一个草棚,下面放着两担猪粪。“刚给服务队打电话了,他们马上就会过来运走。”

    刘怀玉家养了200头猪,建沼气池,政府补贴了几千元,自己也出了一万元,实现了粪便干湿分离。除了给后面几亩葡萄园和梨树施肥,每天都有多余的猪粪。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丹棱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采用“三二一”模式,即建好沼气池、干粪池、沼液收集池“三个池子”;做好“二次减量”,第一次减量是对畜禽粪便采取干湿分离,沼液用于农作物种植,第二次减量是干粪和多余沼液由专业服务队转运;成立“一支专业服务队伍”,负责干粪和多余沼液的转运,由乡镇组建抽施粪机服务队。

    某服务队负责人宋成权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县财政给予每支抽施粪机服务队10万元/年的工作经费补贴,中标抽施粪机服务队与乡镇签订承包协议,负责所在乡镇干粪和多余沼液的收集转运,以最大程度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除了政府给的补贴,服务队还有一部分额外收入,给养殖户抽粪每罐约2.5立方米,每罐收费10~20元,但收来的粪给需要农家肥的种植户,每罐收费80元左右,这笔收入不少。

    养殖户与企业签订协议后,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交纳一定费用就可处理掉家中多余的沼液并完成农作物施肥。一方面,在清理畜禽粪污时减少了用水量,另一方面,也可监督服务队是否及时清运、乡镇村组干部是否尽责。在丹棱县,乡镇村组干部人人都是“畜禽污染治理员”,既监督养殖户,又监督抽施粪机服务队。通过相互监督,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有效管理机制,确保了畜禽粪污减量到位、转运到位。目前,全县重点整治区域在整治期间建设沼气池142座、干粪池1185座、乡镇集中沼液池5座,组建抽施粪服务队5支,并配备抽施粪服务车5辆,直接为养殖户灌溉施肥1158亩,转运养殖户沼液到集中储液池354吨,为农户灌溉施肥共计1741亩。

    丹棱县龙鹄村利用市场手段,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投入难、减量难、监督难、常态保持难问题。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全村打破村民小组界限,按“方便农民、大小适宜”原则,以邻近的3~15户不等修建联户定点倾倒池;每1~3个组的中心位置联建一个组分类减量池;村收集站建在能通行县里压缩式垃圾车的村道旁,由县环保局直接转运处理。

    ——农户初分,源头减量。制定村规民约,要求农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一是烂水果等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二是建筑垃圾就近处理;三是可回收垃圾自行出售;四是不可回收垃圾就近倒入联户定点倾倒池。承包保洁人员将联户定点倾倒池里的垃圾,转运到就近的组分类减量池中进行二次分类,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堆肥处理等方式进行变卖、转运或堆肥处理。经测算,农户初分处理减量约50%;经过承包人二次分类处理后,可回收和堆肥垃圾再减量约30%。最后,转运到村收集站的垃圾只剩20%。

    ——村民自治,市场运作。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确定全村垃圾收集和常态保洁承包人。中标人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协议,明确工作职责、费用支出、安全保障、违约责任等。承包所需费用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由全体村民按每人每月1~2元收取,差额部分由村集体收入补足。

    全村每人每月1元,一年大概能收1.8万元保洁费,解决的却是大问题:既筹得保洁承包费,也让村组干部、承包人、村民形成三方相互监督机制——就像城市里小区物业、清洁工和住户之间的关系。

    县里算过一笔账,若由县政府全额保障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1264万元,而目前的统一规划,对全县71个村仅投入337万元,财政一次性少投入927万元。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村民自筹保洁费用,为县里节约聘请保洁员等一系列费用,县里每年只需拿出约50万元,补助部分山区、丘区村垃圾收集,每年可节省88%的资金。

    “丹棱‘龙鹄’模式已经在全省推广。”彭勇说,“目前,四川省正努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环境治理相关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目前已对92个县、180个镇、878个村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责任编辑: 李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