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护好“绿水青山” 做大“金山银山”

——探访“水土共治”的浙江路径

浏览字号: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5年4月27日

    核心提示

    4月16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公布,吹响了全国治水防污的新号角。

    “病在水里,根在岸上”。如何通过水污染的治理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终结无节制消耗资源、不计代价污染环境、低端发展的老路?4月中旬,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浙江,探寻这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探索路径,解密这里“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组合拳的威力动因。

    两岸的油菜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夹杂着扑面而来的水气,平静的水面荡漾着粼粼波光……浙江省浦江县浦阳江畔,72岁的石元祥老人笑容满面。“原先在河水里洗洗脚浑身都会痒,走到河边就闻到刺鼻难闻的味道。现在好了,水清了,河里能游泳了。每天到河边走一走、散散步,心情舒畅得很。”

    在石元祥老人的记忆里,这条钱塘江的支流经历了从清澈到浑浊再到清澈的历程。河水的变化,折射出浙江近年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近十多年来,浙江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连续开展“811”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自2013年初浙江省开始新一轮的铁腕治理——“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四换三名”(四换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三名即名企、名品、名家),以此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一年下来,“组合拳”所带来的红利逐步释放——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净了、城乡生活更美了,浙江新的发展时期成功取得了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做大了金山银山的成绩。

    治水堵源头

    青山绿水系乡愁,“再也不能让老百姓躺在垃圾堆上数钱”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水乡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虽然省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但全省绝大多数人口、绝大多数乡镇以及产业都集中于仅占全省国土面积20%的平原和江河中下游地区,土地、水等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特别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浙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曾经一度,大量生活污水处于直排状态,城市内涝、泥石流、山体塌方等洪涝灾害影响不断,受水体污染影响,可游泳的河越来越少,土地、水等资源承载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空前增加,由环境污染引发的信访案件数上升势头明显。

    “人们过去要温饱,现在更要环保、要生活、要生态,因而盼望有一个更安全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再也不能让老百姓躺在垃圾堆上数钱、躺在医院里花钱了。”浦江县县委书记施振强说。

    2013年,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不能把‘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和‘水困余姚’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一笑了之。必须通过治水牵一发动全身,要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让浙江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于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从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始,在全省撕开一个口子,树立一个样板,以此为标志打响新一轮治水攻坚战,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厉月姿介绍:“‘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其中治污水的大拇指最粗,是重点。从社会反映看,对污水,老百姓感观直接、深恶痛绝。从实际操作看,治污水,最能带动全局、最能见效。治好污水,老百姓就会竖起大拇指。”

    在采访团沿途走访的浦江、开化、建德、桐庐等地,当地政府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施振强告诉记者,浦江县两年多来坚持不懈开展“清水零点行动”、“金色阳光行动”、“拆违治污行动”,“哪个部门处理快就叫哪个部门上,哪条法规最给力就用哪条法规,哪种处罚手段重就用哪种手段来”。开化县深入开展“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将“治水”落实到乡镇、村、户各个环节,形成了从水上到岸上,从保护到建设,从政府到百姓的一个立体化、全覆盖、兼顾当前和未来的治理格局。桐庐县根据企业倡导,建立了“五水共治”生态公益金,构建社会行动体系,同时还创新推出“五水共治”定向融资计划。在“五水共治”推进过程中,浙江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将每一条河落实专人负责,并接受公众监督。目前,全省共有6名省级河长、189名市级河长以及2344名县级河长。

    在工作中,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坚持全领域治水,以重点带一般、海陆联动、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坚持治污水与促转型互动,坚持统筹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五水共治”与“三改一拆”、“四化三名”等协同推进。

    经过治理,浙江各地治理污水成效初显,当地群众欣喜地发现,原先的污染企业没了,排污口停止了工作,垃圾河变成了清水河,河边游泳的人多了起来。

    拆违立规矩

    让规划由“虚线”变“实线”,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的问题表现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如果岸上的问题解决不好,水环境不可能治好。”一位采访团随行专家告诉记者。

    作为民营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之地,总面积不过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省,一度违法搭建的厂房、商铺、仓库、出租房“野蛮生长”,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不少违法建筑蓄意私搭乱建,不仅大量侵占公共资源,破坏耕地河道,而且造成污水直排问题突出、安全隐患严重、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同时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社会治理,当地群众反映极为强烈。”浦江县城管执法局局长马深源说,必须通过拆违治污染,通过拆违保安全,通过拆违立规矩、见公平。

    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一次调研中表示:“浙江经济要前行,城市要发展,群众生活品质要提升,都需要空间。现在无论城乡,都到了一个不拆不改难以迈步的当口,必须眼睛向内,改革挖潜。”

    为此,自2013年起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通过三年努力,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违法建筑拆除大见成效,违法建筑行为得到全面遏制,进而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生态浙江和美丽浙江建设、改善城乡群众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优化国土资源开发利用。

    这项与“五水共治”并称为“水土共治”的行动在浙江各地有序开展。为解决当地违建、重型污染企业排放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杭州市江干区展开了治水治污+拆违减负的“双清”行动,辖区丁桥镇陆续拆迁了294户违建民居,关停和拆除211家污染企业,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该区一位负责人表示:“‘三改一拆’,是把规划蓝图由‘虚线’变‘实线’的重要举措,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上城区将“三改一拆”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将山南地块内大量的旧厂房、旧仓库、旧民居进行升级改造,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成了12万平方米园区改造、26.8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目前,已吸收68家金融类企业入驻,到位资金63亿元,管理资产规模已超过300亿元。据当地负责人介绍,上城区计划用5年的努力,将玉皇山南打造成管理资产超过5000亿元的国内一流基金小镇。

    衢州市衢江区将标语横幅挂到门前,宣传车开进村庄,并按“一个图斑、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机制,重点先行、先难后易、以点带面,将土地变更调查卫星遥感监测到的违法用地全部整治和拆除、复耕。

    在各地工作中,浙江省省长李强指示,要在大力拆违的同时,更加注重“拆用结合、拆改结合”,把腾出来的土地规划好、改造好、用好,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通过与“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等协同联动,进一步促转型、治环境、惠民生;要通过建章立制,细化拆违处置标准、完善违建整治方式和处置政策、科学规划拆违土地等,实现标本兼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地将拆违后的土地分别作为项目、绿化、安置、工业等用地加以再利用——原先破旧的“小市场”变成了“大商场”,旧厂房变成了“小微园”,原先的“脏乱差”集聚区变成了市民休憩好去处……

    转型求出路

    “不只看‘经济’的脸色,更重‘自然’的气色”,以短期阵痛促长远发展

    没有好的环境,就不能承载发展、带动发展、服务发展。然而,环境的治理难免会带来经济转型的“阵痛”。

    在浦江,整治万家小水晶后,当地的水晶户由22000多家锐减到1376家。作为“水晶之都”,浦江县生产的水晶一度占全国总量的80%,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产值超200亿元。“水晶加工原本是浦江的支柱产业,事关几十万人的利益。但是为了下游人民的健康,我们上游必须牺牲;为了子孙后代的美好家园,我们这代人必须牺牲。”治水之战之“惨烈”,可见一斑。

    在畜禽养殖领域,浙江省通过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制度,全省累计关停或搬迁养殖场7.46万个,完成近2万个存栏50~100头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此外,全省重点关停整治提升的行业还涉及铅蓄电池、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化工等。

    这样的“阵痛”值不值得?地方同志的回答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只看‘经济’的脸色,更重视‘自然’的气色。”

    省委书记夏宝龙曾算过一笔账:浙江的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四大重污染产业,其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37%,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却占全省的67%和80%;电镀、制革业的产值占比不到5%,但铬排放量却占全省的92%。

    “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传统路径依赖惯性在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盘踞在浙江的大量‘三高一低’产业,仍在污染着浙江大地的‘血液’。”夏宝龙说,水污染防治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型升级,必须拿出破釜沉舟的气势、敢打必胜的信心、壮士断腕的勇气,打好转型升级的“组合拳”,即一以贯之推进生态省建设,以壮士断腕决心淘汰落后产能,顺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力攻坚全流域治水。

    为此,浙江率先在全国全面推开“四换三名”,通过腾笼换鸟,让企业家引领创新;通过机器换人,让先进装备生产出品质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通过空间换地,让企业采用“零用地技改”等方式,提高低效用地利用率;通过电商换市,大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鼓励企业努力打造名企、生产名品,并使自己成为名家,积极打造品牌效应。在土地政策中,全省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积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5万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9.4%,人均创利税增长7.7%,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6.7%。

    在治水和产业转型的阵痛中,浙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以浦江为例,全县按“腾笼换鸟、集聚发展、产业升级”的路子,建设现代化水晶产业聚集园,培育和扶持升级后的现代化水晶加工产业。同时,引导水晶产业寻找更好的转型升级路径——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2013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了40亿元,浦江也因此被列入了浙江省“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试点县。

    “童装之都”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曾因产业布局“小、散、乱”而陷入发展困局。2013年~2014年间,当地结合治水治污和小城市试点,稳步推进城镇化改造和企业转型,“腾笼换鸟”腾出用能空间2.04万吨标煤,“机器换人”实现初级用工减员1600多人,“空间换地”提升低效用地1843亩,“电商换市”网上童装销售达到30亿元。该区主要负责人感叹道,污染、落后工业做了减法,产业、环境做了加法,民心做了乘法,这样的改革,民心所望!

    在全省,这一系列改革举措释放了红利,推动了发展。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6%;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增长8.9%;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人均40393元和19373元,收入比缩小为2.091。

    站在澄澈的翠湖湖畔,施振强感慨万千:“通过治水倒逼转型,虽然经历了短期阵痛,但我们的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水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让世世代代的浦江人民都能喝上这么好的水。我想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首席记者 周怀龙)

责任编辑: 李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