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2014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 节能减排 绿色发展 > 新闻报道

绿色发展 政府要把好三关

杜 铭

浏览字号: 来源: 经济日报 2014年6月4日

    作为我国的中部省份,安徽、河南的省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人口多、底子薄,既肩负繁重艰巨的发展任务,也面临异常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过去那种过度依赖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不能再继续了,怎么办?只有依靠转型升级,努力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从这次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我们可以看到,节能减排其实并不是目的,而是“倒逼”地方绿色发展的一种手段。一方面我们要保生态的底线,就是要通过实行总量控制,把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的生态底线,死死守住这个底线,从而遏制经济活动对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消耗和破坏,为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撑起一方“保护伞”。

    另一方面也要保发展的底线。虽然总量指标卡得越来越紧,污染物排放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但发展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第一要务。为了实现合理速度的经济增长,地方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走转型升级之路;通过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淘汰一批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兴产业,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寻求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把好三关:一是政策引导关。要做好政策设计,完善配套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节能减排。要积极探索如何用好政策手段和经济手段两个“杠杆”,如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信贷政策,建立碳排放交易和排污权交易。让企业从节能减排中尝到甜头,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节能减排成为企业自觉自愿的行动;要通过制度设计,让污染企业的环境成本从其运营成本中体现出来,促使其真正重视和落实节能减排。

    二是市场准入关。政府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规定严格执法,用“重典治污”,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很多污染企业之所以屡禁不绝,甚至比守法企业“活得滋润”,其实赚的就是本应该用于环境治理的钱。要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扭转污染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让污染企业得不偿失,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是服务转型关。经济转型期间,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关停转产导致相当数量人员需要再就业,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同时伴随城镇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作风,完善政府职能,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做好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 李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