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集锦 > 其他 > 2014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 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奖获奖作品

太湖,碧波重现不是梦

记者 孙秀艳

浏览字号: 来源: 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14日

    太湖从来不缺关注,不仅因为它的美丽,也因为它的富庶。这个流域面积3.69万平方公里的地区,GDP占全国1/10,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最具发展潜力也是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

    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暴露了太湖生态状况的严峻现实。4年之后,太湖是个什么样子?“重现碧波美景”只是个梦吗?

    初夏时节,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来到江苏,对4年来江苏省太湖治污的状况进行了探访。

    应对“藻情”的淡定从容,来自完备应急防控体系的建设

    4年前的太湖水污染事件,让人们对太湖、对蓝藻更加关注。

    4年前的夏天,因为蓝藻暴发导致全城供水中断,无锡人吃过苦头。如今,进入夏季,无锡人对太湖依然敏感但并不紧张,因为大家心里有底。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成立了省防控太湖蓝藻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门工作小组,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形成了良好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不仅如此,《防控太湖蓝藻暴发确保安全度夏实施方案》、《生态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也为江苏人面对蓝藻的淡定增加了砝码。应急治理方案中,不仅包含了对蓝藻处置“专业化队伍、机械化打捞、工厂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内容,更为重要的,为保障供水安全,在苏南大部分城市,第二水源或者备用水源已经完全做到厂际互通,实现了双源供水的双重保障。

    几年来,无锡在太湖已经建成了8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太湖湖体布设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了13个蓝藻分布视频监视系统,同时利用环境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了水、陆、空、天“四位一体”的定时、在线、快速、全天候监测体系。

    “这是今天的‘藻情’,藻类的类型、分布区域、单位面积数值都很清楚,就是我出差在外地也一样能收到。”无锡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指着自己手机上的彩信告诉记者,省市领导一样能收到这样的“藻情”信息,如有异常,应急预案就将启动。

    今年,截至目前,太湖没有蓝藻大范围暴发的迹象。

    修订完善法规体系,严格执法,为长效治理保驾护航

    应急防控是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然而仅有应急防控,还远远不够。

    “一手抓应急防控,一手抓长效治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太湖治理的决策部署,也是我们的着力点所在。”江苏省副省长徐鸣这样表示。在连续3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目标之后,太湖治理已经步入长效治理的轨道。

    长效治理的思路不仅体现在领导挂帅、充实队伍的层面,更体现在法律规章建设的层面。2008年6月,老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经过修订,正式颁布施行,为加强监管、依法治太提供了可靠保障。与之相应,《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化学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等严于国标的地方标准也相继出台。

    “修订了太湖条例,就要严格执行。”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城建委主任陶培荣告诉记者,比如条例规定沿湖地区印染、化工、电镀等行业企业不准扩建、改建。一家产值300亿的大企业曾多次做工作,承诺通过技改实现扩建不增污。省人大的同志经过调研,最终达成一致,不能突破条例的规定!

    “如果稍有松动,不仅太湖条例的权威不存,而且一些企业肯定会钻空子扩大产能,到时候受害的只有太湖。”陶培荣介绍,光凭这一条,沿湖就关了5000多家小化工企业,大大减轻了太湖的压力。

    立法不仅在省级层面,有立法权的无锡、苏州也纷纷制定了本地法规,仅无锡一地就拿出了《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等法规。

    控源截污不放过洗衣机排水管,生态修复立足重现碧波美景

    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昔日被歌咏唱诵的太湖已经变成万千企业的废水池。要遏制这种趋势,最重要的是控源截污。为抓好控源截污,太湖流域全面禁止化学制浆造纸等6类重污染项目,提高了化工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

    “以前夏天不敢开窗的。”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居民陈大妈就住在入湖河道槽桥河边上,原来槽桥河武进段短短2.5公里遍布印染化工企业,水质常年都是劣Ⅴ类。为改善入湖水质,光是这段就关停了58家化工企业。

    “相对于可控的工业点源污染来说,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很难。”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柏仇勇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是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难点。

    走进太湖源头宜兴市湖(氵父)镇张阳村村民王海鹰的家,室内一尘不染,厨卫上下水系统健全,俨然有城市单元房的水准。家庭卫生状况提高了,排放出的污水怎么处理?“镇里投资25万元在村里建设了生活污水无动力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全村30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就地处理,不会污染太湖。”记者看到,在处理设施与人工湿地的过滤下,污水真的已经变成清流。

    “不让一滴污水进入太湖,我们对污染源的控制已经盯到了居民的洗衣机和商家的下水道。”无锡市副市长徐劼说,以往很多居民家放在凉台上的洗衣机排水管和楼宇的雨水管相连,污水伴着雨水直接进了河道。通过改造,把洗衣机排放的污水单独纳管,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仅这一项,全市就投资了20多亿元。

    在标号为“23排水区”的湖滨商业街,记者看到,洗车场设置隔油沉砂池,饭店设置一体化自动油水分离器,美容美发店设置不锈钢毛发收集井,控源的确做到了细致入微。

    初夏的湖滨,菖蒲摇曳,繁花似锦,与风平浪静的湖面相映成趣。从望虞河到黄泥田港,24公里的景观带让人感慨太湖畔的居民“真有福气”。无锡市林业部门的一位同志笑着对记者说:“可不光是美,这些湖滨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程、人工湿地建设,对太湖水质改善、生态修复至关重要。”

    “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生态修复的关注体现长效治理思路,也是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的应有之意。”江苏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说。

    省际、部门间协同的理念尚须加强,应该形成“一盘棋”治理格局

    “江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高于全国水平,我们希望沿湖几省都采用同样的标准。”“光我们这里搞好了也没用,上游一排污,前功尽弃。”在江苏省境内的太湖沿线走上一圈,这样的感慨和意见听得真不少。“说到太湖,感觉太湖好像只是江苏的太湖。”虽然这样的言论有点武断,但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目前太湖治理的一个欠缺——更好地协同。

    在无锡水污染事件之后,江苏省请来联合国国际湖泊环委会专家哈里为太湖把脉。哈里认为,从世界各国成功治理跨省份、跨水域湖泊的经验来看,建立流域领导机构至关重要。这个领导机构必须是官方机构,通盘考虑整个流域水环境修复管理措施的制订,加强与各省市沟通与交流,便于协调流域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整体推进太湖水体修复工作。现在,除了江苏省逐级成立太湖办之外,这样的总体协调部门还不存在。

    而正在出台“途中”的《太湖管理条例》,也伴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给人的感觉是,部门立法色彩过于浓厚,水资源管理权限上收和水污染防治权限旁移的意图过于明显。”江苏省环保厅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太湖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水污染防治,如果这样的法规出台,治污形势会出现明显转折。”

    而在水利部门看来,环保部门对水污染防治的意见已经悉数采纳,《太湖管理条例》中水污染防治的章节主要来自《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

    这些分歧,反映的正是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同的不足。

    协同不够还反映在发展理念上。正如徐鸣所言,太湖流域由于企业集聚、人口密集,即使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其排放总量也可能超过环境容量。转变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然而,虽然省级层面已经多年不考核GDP,但在一些县市,快速低质增长难以刹车的现象依旧存在。“最难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徐鸣感慨地说,虽然到下面总能看到这样的标语,但“话好说,事难全”。

    “太湖,是谁的太湖?”记者问同行的江苏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办公厅巡视员陈裕斌。“是沿湖所有人民的太湖,是中国的太湖,不是利益纷争的太湖。只有树立这样的观念,太湖一盘棋的治理思路才能形成。”陈裕斌说。

责任编辑: 王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