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湖南株洲:壮士断腕 正本清源

——湖南株洲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透视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3-12-13浏览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霞湾港排水口

经过清水塘废水处理厂处理的出水和源水比较

株冶工厂内的废水处理系统

株洲湘江风光带内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牌

    “变色龙”“臭水渠”“牛奶河”……这些都是过去霞湾港的标签。作为湘江的一级支流,霞湾港已经成为湖南省株洲市最大的工业排污口,而离它不远的下游就是湘潭市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也是威胁长沙、湘潭两市群众饮水安全的重大隐患。

    霞湾港全长6.5公里,流域面积约12.28公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混合着上游清水塘工业区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汇合于此,排入湘江。

    今年6月,投资1.13亿元的霞湾港综合治理一期底泥工程完工,清理河道底泥4.9万立方米,处理废水4.75万立方米。整治后的霞湾港,水质得到了极大改善,实现了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全部截流,排放量也由过去每年3000万吨减少到现在的1000万吨,减轻了湘江的污染负荷。

    “自从综合整治后,现在这里干净多了,以前这里的水都是五彩的,上下午颜色都不一样。”株洲市环境监测站陈秋荣说。

    排污口的旁边就是今年新建好的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可以对排入湘江的废水中的镉、铅、汞等9个重金属污染项目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机器的指数一旦有异常情况,系统便会自动报警,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有关人员。”陈秋荣说。

    目前,霞湾港水质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湘江株洲段水质长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Ⅲ类,饮用水安全得到保证。

    霞湾港的巨大改变源于哪里?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下大力度整治湘江水污染,从污染源头入手,保障湘江流域饮用水安全。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东方莱茵河”和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的部署,株洲市相继出台近10个法规,将水源保护、污染防治、河道管理、生态保护等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3年时间株洲市投入44亿元,治理91个项目,完成了霞湾港清淤工程、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工程等一批重金属治理项目。

    清水塘这个与株洲同步成长的化工重镇,是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建的重化工工业基地之一,15.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株冶集团、中盐株化等上百家企业,形成了以冶炼、化工、建材、能源为主体的四大支柱产业,成为株洲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但同时这里也是造成湘江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根源之一。

    “这些化工、冶炼企业各自处理过的工业废水,虽然达到了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但与国家城镇污水处理标准仍有差距,若就此排入湘江,仍会对水质造成影响。”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负责人凌天落介绍。

    从源头入手,要强化企业污染减排。2011年12月,总投资3亿元的株洲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一期工程投入运行,日处理废水能力达5万吨。通过收集7个排口的污水,然后对片区内的19家重金属污染企业废水进行收集和处理,统一归口到清水塘工业废水处理利用厂进行深度处置,最后达到城市一级B标后再排放到霞湾港,工作人员每2个小时对水质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湘江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

    从污染源头入手,正本清源,围绕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如同治理重金属污染一样,多个措施正在株洲市同时展开。

    株洲市同时成立了重金属污染和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委员会,大力开展湘江水污染整治工作,并将湘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株洲市完善了饮用水水源风险源管理,制定了五县市饮用水水源应急体系。

    株洲市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投资300万元完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牌设置,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理。

    株洲市拆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26个砂石厂,集中取缔27艘非法淘金船舶和餐饮船,城区段已实现全线禁采,砂厂已全部关停。

    与此同时,株洲市依法拆除关闭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的10余个排污口和与供水设施、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完善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投资3800多万元建设“数字环保”工程,对全市39家重点企业废水排口、9家污水处理厂排口、5个排向湘江的港口水体、8套污水治理设施进行全天候的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每月定期对市区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采样监测,每逢枯水期或洪水期加密监测,及时报送监测结果。市环境监察大队定期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壮士断腕才能走出危机,正本清源就是长久大计。如今,走在株洲湘江风光带上,一步一景,自然成趣,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沿岸的排污口实现了24小时监测作业,往昔“繁忙”的采砂船已难觅踪迹;湘江水清澈干净,奔流而下,滋润着湘江儿女。

来源: 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12月11日 责任编辑: 王伟
print  close  top
相关文章